轉折年份的“國家賬本”,增減之間呈現哪些特點?

轉折年份的“國家賬本”,增減之間呈現哪些特點?

2021年財政收支安排。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程序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國內經濟尚在疫後復甦“撞上”十四五開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關鍵轉折年份,財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財政收支如何統籌,財力如何分配,哪些領域將獲財力重點支援受到關注。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大會審議。這份轉折年份的“國家賬本”如實反映了上述情況,數字增減間的變化也體現了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政策取向——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

實際可用財力增幅較低,支出仍保持適度強度

預算報告稱,總體來看,2021年財政收支形勢十分嚴峻,預算平衡難度進一步加大,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不容忽視。財政收支總體呈現了收入少、支出多的格局,保持適度支出強度。

國家財政有“四本賬”,即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記者統計,2021年“四本賬”預計累計收入38.92萬億元(已剔除結轉結餘、財政補貼等),較2020年明顯增加。

收入雖有增長,但2021年財力可能呈現數字好看、日子難過的情況。預算報告稱,2020年財政收入基數降低,預計2021年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常態、價格指數反彈,財政收入將恢復性增長。但由於新增財政赤字、動用歷年結轉結餘資金等一次性措施增加的收入大幅減少,同時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實際可用的財力總量增幅較低。

實際可用財力增幅較低的情況下,支出仍然保持了適度強度。記者統計,2021年“四本賬”累計共支出47.04萬億元,支出總規模較2020年繼續增加。其中,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5萬億元,增長1.8%。

預算報告稱,今年財力支出的重點仍是加大對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支援力度,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資金需求,促進經濟執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具體來看,實施“十四五”規劃、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鄉村振興、汙染防治、教育科技、應急救災、基層“三保”、國防武警、債務付息等都是重點和剛性支出領域。

預算報告稱,這樣的安排保持了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援力度,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合理安排赤字、債務、支出規模,不急轉彎,把握好時度效。積極財政政策繼續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支援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政府一般性支出少,企業、民生獲利多

政府過“緊日子”已經成為常態,轉折年份,政府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力度更大,重點專案和政策性補貼也按照從嚴從緊、能壓則壓的原則稽核安排。

中央政府帶頭過“緊日子”,2021年,中央本級支出連續第二年安排負增長,安排35015億元,下降0.2%。地方財政也要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騰出更多財政資源用於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援市場主體發展。

與之相對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預算報告提出,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結合財政狀況和實際需要合理確定民生支出標準,確保基層 “三保” 不出問題。預算報告強調,要進一步增強民生政策可持續性,突出保基本、兜底線,確保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防止脫離實際、寅吃卯糧。

根據預算安排,今年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59億元,增加20億元。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安排1770億元,增長4.3%。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進一步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中央調劑比例至4.5%。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達到每人每年58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40元,達到每人每年3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79元。

同時,今年還將繼續最佳化和落實減稅降費,保持一定減負力度,繼續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傾斜。記者注意到,今年並未提及減稅降費的具體規模。去年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規模為史上最高,其中減免社保費佔1.7萬億元。

雖未給出減負的具體規模,但減負措施仍有很多新亮點。除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今年還將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具體包括,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

中央本級支出繼續減少,對地方支援增多

預算報告提出,千方百計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並向財政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增強保基本民生的能力。2021年,中央本級支出連續第二年安排負增長,安排35015億元,下降0.2%。主要是為增加對地方的財力支援,中央政府帶頭過緊日子,大力壓減本級支出。

總體來看,在實際新增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中央財政壓減本級、調整結構,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83370億元,比2020年略有增加,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7.8%,增幅明顯高於去年。

此外,去年對應對疫情,幫助市縣基層渡過難關,國家安排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和1萬億元財政赤字,並對這2萬億元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確保資金直達基層。今年,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不再“特殊”,資金直達地方市縣基層將成常態化機制。

在制度安排上,擴大直達資金範圍,將直接用於基層財力保障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對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具備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納入直達範圍,涉及中央財政資金2.8萬億元,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

同時,進一步提高直達資金管理水平,最佳化分配流程,完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增強預警和分析功能,發現問題及時糾偏,促進資金快速落實到位、規範安全使用。

赤字、專項債規模減少,風險應對空間大

積極財政政策在“提質增效”的同時,強調“更可持續”。預算報告提出,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援力度,同時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合理安排赤字、債務、支出規模,不急轉彎,把握好時度效。

記者注意到,今年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赤字規模為3.57萬億元,比2020年減少1900億元。

預算報告稱,考慮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經濟逐步恢復,赤字規模有所減少。這樣安排既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取向,又釋放出我國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訊號,併為今後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

基於同樣考慮,今年適度減少新增專項債券規模。新增專項債券安排3.65萬億元,比上年減少1000億元。預算報告稱,主要是已發行的專項債券規模較大,政策效應在今年仍會持續釋放,適當減少新增專項債券規模也有利於防範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風險。

2020年,我國發行3.75萬億元專項債,作為對抗疫情衝擊的財政“三板斧”之一。從發行使用情況看,專項債規模大幅增加,出現部分資金閒置,難以快速匹配到符合要求的專案等情況。

預算報告提出,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記者注意到,此前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財政部可以在全國兩會提前下達地方政府新增債券額度,2019年和2020年均提前下達部分額度,但2021年並未提前下達。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陳思

來源:新京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85 字。

轉載請註明: 轉折年份的“國家賬本”,增減之間呈現哪些特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