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世界經濟需要供給側改革
彭博社10月6日文章,原題:世界經濟需要供給側改革 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格和經濟活動水平,政客們可以調節兩者關係,供給側改革的意義與路徑卻因國而異。英國和歐洲的案例可能會幫助我們加深瞭解。
過去,供應經濟學聲譽不佳。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需求側的經濟學更為重要——減稅能夠刺激經濟增長,從而反哺稅收。而在當前的衰退期間,供應經濟學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但是人們對於如何更好地促進供給存在分歧。自由派傾向於政府選擇更有價值的行業;保守派想要更寬鬆的監管和更低的稅收,讓市場主導投資方向。
當資本分配不合理,或者市場需要政府引導固定投資時,政府主導更合理。英國新首相嘗試減稅並放鬆市場管制,希望重燃創新和創業的熱情。到目前為止,這一政策的市場接受度並不高。部分原因是政府打算用更高的赤字為減稅提供資金,沒有優先考慮通貨膨脹。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英格蘭銀行在抗擊通貨膨脹的鬥爭中進一步加息都會阻礙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與英國一樣,歐洲投入了大量資金,只不過它採取的是政府主導的方式。歐盟已撥款8060億歐元用於各種形式的產業政策,包括數字基礎設施和電池生產,另外還為歐洲的綠色新政撥款1.2萬億歐元。
那麼,哪種方法最有效?實際上取決於它執行得有多好。減稅計劃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實施,同時減稅改革則取決於多大程度消除了漏洞和不合理的政策。
而未來供應側增長的關鍵是創新。創新用更少的商品做更多的東西,並提高生活質量。但創新本質上是一個混亂、危險和不可預測的過程。產業政策在挑選贏家方面並沒有很多成功案例,此時,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隨著利率上升、通貨膨脹加劇、能源稀缺、生產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大多數國家沒有財政空間來實施赤字資助的減稅或支出,因此所有發達國家都需要一場供給側革命。(作者艾莉森·施拉格,宋雅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