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消費升級、顏值焦慮的驅動下,我國醫美市場出現蓬勃發展態勢,新技術、新業態更新換代頻繁,一些城市緊盯醫療消費熱點,掘金美麗經濟。
受訪人士認為,目前非法機構、非法醫生、非法藥物擾亂醫美市場,醫美行業在經過野蠻生長階段後,亟待邁過多道關口,以品質醫美和健康醫美的新姿態,擁抱新一代消費市場。
入口關:行業准入需防止“泥沙俱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研發現,我國醫美行業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機構良莠不齊,很多機構不具備整形資質,主要原因在於准入門檻過低。因此,提高門檻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第一道栓。
“首先要把好入口關,明確經營門檻,防止泥沙俱下。”藝星集團副總裁江溢說,應透過立法、立規,從源頭篩選把控服務品質,強化對從業醫生的資質審查。
為保障整形美容專業醫療質量安全,國家衛健委於2017年組織籌建國家整形美容專業質控中心,組織收集、分析全國整形美容專業醫療質量資料,推動各地完善整形美容專業質控組織體系。
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有17個省份成立省級整形美容專業質控中心,監督檢查本省的醫療美容質量,為各地醫美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目前來看,大型醫美機構管理相對規範,部分小型醫美機構過度醫療、超範圍經營行為較多。”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八大處醫療美容醫院總經理秦勇說,把牢入口還不夠,還應完善退出機制,依法取締一批無資質的“黑診所”。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選擇醫美機構先要“睜大眼”,防止掉落“美麗陷阱”。人們在消費前,應該對機構的資質、專案、主刀醫生做充分了解,一旦盲目或衝動,就很容易吃啞巴虧。
除了消費者提高警惕,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美容科主任葉飛輪建議,成立由政府主導、產業協會參與、機構配合的消費者科普教育矩陣,提高公眾辨別能力,讓“黑診所”“走穴”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利用成熟消費者這隻無形的“市場之手”,淨化市場秩序。
人才關:醫美專業進大學,彌補缺口驅逐“劣幣”
為推動醫美行業健康發展,教育部支援醫美專業進大學在網上引起熱議。有諮詢機構釋出《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指出,中國醫美非法從業者有10萬以上,合法醫師僅佔行業28%。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王永翔說,值得欣慰的是,我國整形外科在醫療領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在公立醫院廣泛開設,各級醫院的整形美容科,開始不斷培養專業的整形外科醫生。
一方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另一方面是巨大的“正規軍”缺口,受訪者表示,這項措施不僅可以提高行業的專業性,也可以擺脫醫美行業普遍學歷低的大眾看法,更有利於促進行業發展。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生李嘉倫2015年考上博士,選擇攻讀整形外科專業。他的選擇當時遭到家人一致反對:“讀到醫學博士,卻去給人開雙眼皮”。但李嘉倫認為,自己的經歷折射出社會對醫美從業人員存在不少偏見,實際上,“整形外科是透過手術方式從外在解決個人內心困難的科室,是一門充滿陽光的學科”。
“培養專業人才是行業亟待邁過的第二道關口。”王永翔說,保持正規科班醫師隊伍的持續建設,才能為廣大求美者的安全保駕護航,若能培養出一批專業的管理人才,又可以更好地為美麗經濟賦能。
監管關:行業自我“矯正”,多方力量“護航”
針對“黑醫美”現象,不少人吐露心聲:醫美行業亂象叢生,早就該管管了。但是,對新興行業的監管,既要避免“一棒子打死”,也要劃出“紅線”,以防逾矩跑偏。
監管部門表示,一些醫生使用沒有經過國家藥品管理局批准的美容產品,導致醫療糾紛頻發,消費者健康受損。醫美服務本質屬於醫療範疇,管理就應當迴歸醫療屬性。
同時,藥品進貨渠道混亂,一些非法醫美的組織者活動隱秘,這需要藥監、市場監管、公安、文旅、網信等部門密切配合。
“醫美行業的監管常常依靠行政命令,這種監管方式不可長期持續。有效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涉及多個部門,必須依靠有效機制來協調各部門實現綜合監管。”甘肅省衛生健康委綜合監督局局長王文軍說。
成都市醫美協會相關負責人建議,對從事非法醫療美容行為的參與人,還需建立負面清單,納入個人徵信。江溢說,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環境,除了他人“搭把手”,行業本身更需要誠信經營、科學管理,實現自我“矯正”。
(新華每日電訊)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