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穩健貨幣政策把握好時度效 居民債務擴張有限

  2月8日,央行在釋出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目前我國經濟向常態迴歸,內生動能逐步增強,宏觀形勢總體向好。但也要看到,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境內外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同時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

  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我國GDP增長率變低、金融對經濟的支援力度明顯增大,其結果是去年我國宏觀槓桿率出現了明顯上升。但這是階段性的現象,今年槓桿率會回到基本穩定的軌道。今年貨幣政策在總量上會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既向實體經濟提供必要的支援力度,也會注意避免“大水漫灌”;在結構上,會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此達到穩定宏觀槓桿率的目標。

  境外寬鬆貨幣政策

  溢位效應惹關注

  對於今年貨幣政策的展望,《報告》中的表述相較於近期央行的官方表態並未有明顯不同。但《報告》以專欄的形式對境外寬鬆貨幣政策和國內居民槓桿率問題的研究值得關注。

  《報告》提出,境外寬鬆貨幣政策的溢位效應值得關注。一般而言,主要央行實施寬鬆政策過程中,其境內流動性會向境外漏損。但在過去,危機時期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容易引發市場恐慌,導致資金出於避險目的又迴流主要發達經濟體,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漏損對政策效應的影響。而本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過程中,全球流動性迴流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規模減少。相較而言,我國2020年境外資金流入我國債券市場超過1萬億元,60%以上是境外央行的長期資金。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宏觀政策溢位效應顯現,不再單純是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溢位效應的被動接受者。2020年以來,我國堅持正常貨幣政策,比較好地把握了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2020年我國經濟增長2.3%,是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有利於帶動全球經濟恢復,進而有利於其他主要經濟體未來恢復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程序。”《報告》稱。

  如何合理評估

  居民部門債務風險

  近期各方對我國居民槓桿率上升的問題關注較多,《報告》也設專欄探討如何合理評估居民部門債務風險。《報告》表示,我國居民槓桿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貸、消費貸、信用卡透支增長,但有一部分實際上是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對此要客觀甄別、合理評估。

  “消費性債務和經營性債務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具有自償性。”《報告》稱,如果居民部門貸從事經營性活動,實質類似於企業債務,我國大約有20%的居民債務與經營性活動相關,剔除後我國居民槓桿率在國際上處於合理水平。

  報告表示,2020年上半年末,國際清算銀行(BIS)口徑的我國居民槓桿率為59.1%,已接近歐元區和日本;但剔除經營性居民債務後,同期居民槓桿率降至46%左右,在國際上仍處合理水平。我國居民部門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宏觀空間也已不大。2011年以來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持續走高,居民債務繼續擴張的空間已非常有限,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報告》強調,要高度警惕居民槓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激發國內消費潛力,但不宜靠發展消費金融來擴大消費,要堅持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方面,《報告》還表示,將加大不良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力度及核銷處置力度,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和機構設定,穩妥推進各項風險化解任務,抓好存量風險化解收尾工作。堅決遏制各類風險反彈回潮,堅決不讓區域性風險發展成系統性風險、區域風險演化為全國性風險。

  相關報道:

  央行: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

  央行: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

  央行:“不宜靠發展消費金融來擴大消費”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99 字。

轉載請註明: 央行:穩健貨幣政策把握好時度效 居民債務擴張有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