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促消費長短打

新年伊始,商務部等12個部門發文促消費,汽車消費、家電家裝消費、餐飲消費和農村消費被點名,成為政策抓手。

消費之道,是“雙迴圈”下的發展之道。經濟增長還面臨著全球疫情反覆的壓力,持續影響著人們的收入和就業,因此如果沒有政策的對沖,消費回補週期將被拉長。促消費政策就是期望在市場上形成槓桿作用和乘數效應,推動更大規模的消費。

消費,說易也易,說難也難。消費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彈性,購物更加便捷、新的消費業態出現了、更吸引人的消費產品推出,都將提升消費的潛力。供給自動創造需求,薩伊定律一直穩定有效。另一方面,刺激消費的諸多政策固然重要,但根本之策卻不在消費本身,而在供給側改革。消費的繁榮有賴於整個營商環境的持續提升,消費無論是升級還是分層,消費者各取所需。

促消費必須有供給側改革的“神助攻”。穩增長固然重要,調結構更是關鍵。疫情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邏輯快速迭代,那就是以大量要素投入為基礎的增長愈加不可持續,增長必須面向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在促消費這件事上,我們面對壓力,也面臨機遇。老齡化和低生育下,人口紅利漸行漸遠。但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和財富效應,讓中產紅利漸行漸近。如何啟用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讓這4億最有實力和意願消費的群體敢於“大手大腳”花錢,是我們改革的“繆斯”所在。

消費是結果,供給是原因。人是不可能透過扯自己頭髮把自己拉起來的。有時候,我們在“促消費”這道加法題之外,也可以思考一下“管消費”這道減法題。在相當多的消費領域,我們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管制,而正是後者限制了消費。管制如果發錯了力,就是用扭曲的辦法來應對扭曲的市場,結果自然是一個更加扭曲的市場。在這種市場裡,消費難以厚積薄發,只能長期在低水平徘徊。

而消費所蘊藏的巨大能量一旦釋放,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善。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力資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市場主體,有著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物質基礎、技術積累和觀念沉澱,以及改革開放本身自我成長起來的路徑依賴,這些,都將賦予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充足潛力和迴旋餘地。

經濟增長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增加要素投入,一種是增加創新投入,也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促消費這道函數里,我們需要依靠長短打,在政策調控和供給改革上,為促消費注入制度紅利。市場經濟越是發展到最後,越是內需的較量,越是消費的較量,越是創新的較量,越是制度的較量。

北京商報評論員 韓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11 字。

轉載請註明: 「西街觀察」促消費長短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