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從充換電基礎設施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各項鼓勵換電模式發展的利好政策相繼出臺,換電模式開始成為行業焦點。
近日,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鋒表示,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看,軟體定義汽車的步伐正在加快,企業的核心技術實力將直接決定市場競爭力。同時,產品高階化趨勢明顯,換電、電池梯次利用、儲能等業務有望迎來增長。
事實上,儘管“新四化”早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之路上仍然橫亙著車輛殘值、電池安全和充電便利這“三座大山”。為了越過這些“高山”,增程、插混、快充、換電等模式可謂層出不窮。
作為換電業務的領跑者,北汽新能源認識到,政策推動換電模式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換電模式能夠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問題,推動產業走向成熟。
連慶鋒說,在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上,國內目前已形成共識,即“慢充為主,快充為輔,鼓勵換電”,但慢充面臨“建樁難”問題,無法實現大規模的全面覆蓋,成為影響新能源汽車消費增長的關鍵瓶頸;而快充不僅影響動力電池壽命,也會增加城市電網配電負荷。相比之下,換電模式補能過程比加油還快,且無需停車位支援,更加集約高效。透過車電價值分離,可以降低消費者購買門檻,並解決新能源車殘值低的問題。透過電池的統一管理、集中慢充,能有效保證充電安全與電池壽命,還能幫助城市電網削峰填谷,消納更多可再生能源。
因此,北汽新能源認為,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換電模式依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大“風口”。
正是認清了換電模式的價值,北汽新能源從2011年左右就開始著手換電技術的預研,2014年至2016年進行換電產品的開發和驗證,2016年至2018年開始探索換電模式的示範運營,實現商業化運作,2018年以來已進入大規模運營推廣階段。
據瞭解,北汽新能源已掌控車輛定位系統、快換連線系統、底盤換電系統、電池全生命週期管理、快換電池箱、換電網路運營管理等多項關鍵技術。此外,換電站幾經升級後的佔地面積已減至70平方米,換電時間已從3分鐘降至1分半,電池適配率大為提高。
進入2020年後,北汽新能源先後與法電中國、國網電動汽車等國內外頂尖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換電市場深耕、儲能專案應用,以及V2G(車輛到電網)等前瞻技術探索領域進行深化合作,共同構建綠色出行生態。
透過積極不斷的合作,北汽新能源的換電模式已形成規模。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1月,北汽新能源已在北京、廈門、杭州、蘭州、廣州等19個城市建成並啟用了225座換電站,投入運營的換電車輛達2.2萬臺,已累計完成換電680萬次,換電車輛行駛總里程達到9.5億公里。
事實上,充電模式並非新創,此前以色列新能源汽車公司Better Place和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特斯拉均嘗試過換電模式,但均以失敗告終。這些國外企業的失敗原因在於換電模式的前期一次性投入較大,技術標準還不完善,而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發展推動成本下降明顯,促使換電模式的經濟性問題有了解決的可能。與此同時,動力電池越來越向頭部企業集中,也使得換電模式的標準梗阻有望被破解。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力支援和鼓勵,為新技術、新模式打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連慶鋒認為,在今年多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多家企業開始佈局換電業務,未來換電市場的蛋糕有望進一步做大。基於此,北汽新能源也將依託技術和運營方面的優勢,在換電業務領域持續發揮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