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降噪NoNoise(ID:forjingyijing),作者:孫靜,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一個時代終結了。」在預測阿里、騰訊即將釋出一份營收首次下降的財報之後,彭博社的喟嘆顯得有些悲觀。
如果僅從營收增速及股價表現來看,兩家企業近期的處境確實有點尷尬。有網友形容2022年第一季度為「地獄開局」,當季騰訊營收同比增長為0,阿里則只有9%;股價上,騰訊目前快跌回了5年前,阿里也在一年內跌掉了55%。
怎麼說呢,疫情、宏觀經濟走勢及動盪的地緣政治疊加的影響,在頭部科技企業身上只會被成倍放大。對於今年第二季度的集體低落,公眾已有預期。
但所謂行業領頭羊,總要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超乎期待的自我修復能力,就像強健的肌體在面對病毒入侵時,反而會激發自身的免疫系統,以獲取更強大的免疫力;只有孱弱的才會被病毒擊垮。
照此標準來看,作為首家交出Q2財報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阿里的表現若用一句話總結——壓力之下,韌性十足。尤其是在4、5月份疫情導致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供應鏈和物流中斷,增長承壓,但阿里營收增長同比持平,利潤等核心業績表現均好於外界預期。
市場情緒也呈現出正向反饋,在阿里發財報當日,美股盤前漲超5%,盤後漲幅1.7%。頹靡中概股的精神內耗,總算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或許投資人們已經意識到,動盪環境之下,評價一家公司的價值錨點,不再只是高增長,更重要的是反脆弱能力、社會價值及長期商業前景。
我們發現,阿里正跳出過往那個公眾所熟悉的「阿里」。
01 低預期財報季,阿里的韌性何來?2021年起,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面臨的形勢開始變得艱難起來,最糟糕的時刻出現在2022年Q2。在四五月份的疫情襲擾中,擁有2489萬人口的上海進入靜態管理模式,國內多地電商供應鏈、物流中斷,外界普遍預期消費信心也隨之下降。
這一趨勢與統計資料形成共振。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47億元,同比下降了6.7%。至於消費平均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佔比,去年上半年是69%,今年上半年則下降到64%,且城鎮地區收支比的下降幅度比農村還要更大。
這意味著不論實物電商還是服務電商,日子都不會太好過。悲觀預期之下,有國外分析師預計,阿里二季度營收將減少約15億美元,同比下降0.9%左右。8月4日,阿里釋出財報,當季營業收入2055.55億元,同比基本持平。
客觀來說,超預期的結果顯示出了阿里業務發展的韌性。從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內容來看,阿里也努力對外傳遞審慎的市場信心:
在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12個月中,在淘寶天貓上消費達到人民幣10,000元的消費者的數量超過1.23億,這類使用者的次年留存率仍保持在98%的高水平。
在消費趨勢方面,6月以來隨著供應鏈、物流網路的正常化,基礎設施的能力有所恢復。618得到不錯的結果,7月這個趨勢在繼續,7月比6月有所改善,整個消費的願望還在恢復的過程。對中國零售平臺來講,商家的投入意願歷來是正向的,而在此波挑戰中,也看到商家經營意願更強。
張勇在分析師電話會上進一步指出,近年來隨著中、近場的數字商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中國數字商業領域不同業務、不同模式之間的互補性開始顯現。
舉例來說,當淘寶天貓的某些非剛需品類受疫情影響等表現不景氣時,盒馬、餓了麼等業務則由於可以滿足疫情期間城市居民的食品、日用品等家庭基本所需,獲得了加快發展的機會。
此外,透過提升經營效率和各項成本最佳化措施的推進,淘特、淘菜菜、盒馬、餓了麼、Lazada和優酷等業務經營虧損都比前一季度有明顯改善。整個集團的經營質量仍在不斷提升中。「這是在目前大環境很多不確定因素中,我們透過自身努力可以拿到的確定性結果。」張勇說。
「種種跡象表明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了。」在 FactSet 追蹤的 57 位研究阿里巴巴股票的分析師中,52 位給予買入評級,4 位持有評級,1 位賣出評級。平均目標價為 153.56 美元。
對於阿里這類體量的網際網路公司而言,疫情是海面上突然出現的風浪,會增加大船的前進難度,但並不改變大船的航行目標。
今年3月,阿里集團宣佈將股份回購計劃從150億美元擴大到250億美元;騰訊控股今年以來共計回購約100億港元的股票。
這回吃瓜群眾看明白了,大公司所謂的慘,更多存在於網際網路討論空間,股價和高增長神話的破滅,至於現金儲備、業務基本面,那還是很能打。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視的是,大公司的掌舵者往往會更早看到趨勢變化,進而主動求變。
02 跳出熟悉路徑以阿里為例,在7月26日發出的致股東信中,張勇說過一句話:人們經常高估了一年的變化,而低估了五年或十年的變化。
阿里本季度財報的超預期表現,表面看是本輪變革的快速「顯影」。但實際上,很多謀篇佈局已經提前進行。
在股東信中,張勇曾指出,阿里巴巴今年嘗試了多元治理結構下的經營責任制。成立23年以來,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了一個多業務引擎共同驅動發展的企業集團,不同業務分佈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處於不同的生命週期,也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
這也意味著,它們需要擁有更獨立的經營策略和管理意識,能夠根據變幻的市場需求快速做出適合自身的判斷和選擇。
阿里也必須意識到動盪環境下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因此必須讓組織變得更敏捷、靈活,讓組織內的每個個體快速學習,並積極行動,讓阿里巴巴的未來基於不同業務引擎的共同驅動履帶式前行。
阿里巴巴同時提出了指引未來一段時間的經營思想——「能力建設、價值創造」。為了更好地實現「能力建設、價值創造」,阿里也在公司更大範圍內推行了OKR,推動更好地從數字導向走向價值導向。
如果從全域性來看,真正讓阿里扛住二季度「壓力測試」的還是戰略定力。阿里以前就提出要做「102年的公司」,在阿里成立20週年時,張勇給這個願景加了一個「好」字,即做102年的「好公司」。
好公司強調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創造利潤。所以一年之前,阿里在釋出財報時就表示:不再追求利潤增長,要把未來多賺到的錢,投入到獲取客戶、加強供應鏈能力、降低商家經營成本等戰略領域。
按照張勇的設想,中長期來看,阿里並不會透過流量來變現,而是要透過搭建基礎設施的能力來創造價值。
在國內消費者達10億以後,增量基本見頂,這時候年度活躍使用者、GMV增長不再是內部評價體系的核心,使用者時長、交易頻次、消費總額及提升消費者體驗變得至關重要。
2022年初,阿里整體戰略進一步明確為三大方向:消費、雲計算和全球化。這三塊業務構成阿里的基本面。
落實到經營層面,張勇在分析師電話會上進一步詳細闡述,圍繞三大業務戰略,阿里巴巴應對環境巨大不確定性、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基本策略是:
在消費領域,發揮遠、中、近場相結合的數字商業基礎設施的優勢,做好使用者分層,聚焦不同消費群體確定性的消費需求。在上個財年底,阿里巴巴已經實現了10億國內AAC的目標,在未來將聚焦不同消費群體錢包份額的增長,而不再是追求國內絕對使用者規模的增長。
在雲計算領域,聚焦不斷提升相關核心技術,聚焦服務好代表社會和產業發展大方向的行業和客戶。
在全球市場,聚焦選擇未來五至十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景良好的國家和地區,聚焦本地化的能力建設,建立物流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
整體而言,三大核心業務戰略的聚焦與持續推進,正是阿里面對外部環境壓力,保持基本面穩健的深層原因,正如張勇近年頻繁提到的,爭取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
03 創造確定性跳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美國同行們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趨勢面前,亞馬遜、Meta等網際網路公司紛紛調低增長預期、收縮業務戰線。疫情及通脹壓力之下,亞馬遜電商營收在今年第一季度下降了3%,第二季度下降4%;零售巨頭沃爾瑪的日子也不好過,近期剛釋出盈利預警,下調了第二財季及本財年剩餘時間的業績展望。隨後,美國零售行業經歷了一輪股價大地震。
如果說美國公司的「時代之問」是如何對抗通脹,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時代之問」則是如何於不確定性之中,尋求確定性的發展。
具體到業務上,阿里巴巴的三大核心業務戰略,既解決並進佈局的問題,也解決履帶式發展的問題,正是確定性和增長韌性的保障。例如對雲計算,張勇明確說「雲不是週期性的機會,而是結構性機會。」
在產業數字化的大趨勢面前,阿里雲被認為是阿里的第二增長曲線。在上一財年,阿里雲營收突破1000億元,並實現了13年以來的首個年度盈利。
如果參照亞馬遜,阿里雲未來確實有望接棒天貓淘寶,成為阿里市值的下一個支點。目前亞馬遜有超過一半的淨利潤來自AWS,而在過去5年,AWS的市銷率位於8-14之間。以此推算,若阿里雲的市銷率為8,則2022財年對應的估值至少有8000億元。
這是一個體量巨大的想象空間。「同樣是經濟增長,一定有行業跑贏大盤、有行業跑輸,所以還是要抓住跑贏大盤的產業的機會。」
在業務之上,阿里巴巴也展現出足夠的定力,面對外界紛擾與變化,阿里的應對之道是“堅定信心,積極應變,做好自己”。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張勇進一步坦言,國際地緣政治的波動,疫情反覆,宏觀和社會發展趨勢,所有這一切,都遠超一個企業能夠影響的範圍。“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透過主觀努力,做好自己。”
在7月26日發出的股東信中,張勇還提到一點,「越是在不確定性陡增的時代,越要積極尋求真正有價值的變化。」
儘管這個季度交出了超預期的答卷,但未來仍會面臨各種不確定性,是包括阿里在內的所有企業今天可預知的最大確定性。
阿里能否繼續主動應變,憑藉創新搏出新的路徑,也是外界期待阿里作答的「時代之問」。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