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創星米磊:從極夜到極晝,硬科技不單單要技術硬、還要精神硬|「X·36Under36」專家訪談 ⑥

中科創星米磊:從極夜到極晝,硬科技不單單要技術硬、還要精神硬|「X·36Under36」專家訪談 ⑥
希望硬科技賽道誕生像馬斯克一樣的頂級創業者。

文|張一

編輯|黃祝熹

出品|36氪創投研究院

封面來源|IC photo

如你所見,這一代創業者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遷移:從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餘波裡遷往更硬核的科技賽道;從「模式創新」過渡到「底層創新」。我們相信,中國正在、也已經湧現了一批嶄新風貌的創業者。去年11月,36氪啟動了「X·36under36」徵集計劃,也正基於這樣的前提,我們旨在更早和更大範圍地發掘可能偉大的創業者。徵集計劃啟動至今,我們已經收到了超過800位創業者的報名,涵蓋人工智慧/機器人、消費新品牌、醫療健康等20+個細分領域。我們的報名還在進行中,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連結。感謝每一位創業者對36氪的信任。為了夯實以及豐富我們對創業者的理解,在這場“大型社會實驗”中,我們將邀請更多的人來分享他們對創業乃至中國商業生態的理解。他們可能是知名院校的教授,可能是已名聲在外的企業家,也可能是閱盡千山的投資人。一直以來硬科技投資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本投入,在漫長而火熱的網際網路崛起時代裡常常少有人問津。但有這麼一家機構早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硬科技”投資理念,並專注於“硬科技”早期投資,致力於從高校中找到最能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產品和團隊——它就是中科創星,中科院西光所孵化出的早期投資機構。時至2022,中科創星終於把硬科技投資的“冷板凳”坐穿,和這個賽道一起穿越波谷、來到波峰——目前,中科創星的專案再融率從過去不到三分之一到如今70%-80%。他們所投資專案的最新融資動態一經公開,即刻受到市場各類機構的爭相關注。中科創星起源於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產業單元。從2013年成立至今,中科創星投了近150家光子和半導體晶片公司,上百家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公司,扶持了超340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入市場;光晶片專案“奇芯光電”,投資回報超200倍。「X·36Under36」第6期專家訪談,我們邀請到了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這位花了21年時間潛心於科技成果轉化和硬科技創新的投資人。他將圍繞“長期關注硬科技賽道的感悟和經驗”、“當下硬科技創業的新機會和前景方向”、“從科學家轉型企業家有哪些方法論”等問題與我們分享他的感悟。以下是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聯席CEO米磊口述,經摘編整理:把“冷板凳“坐穿:硬科技投資從被質疑到200倍投資回報投硬科技的這10年可以說經歷了從極夜到極晝的轉變。2013年,我們開始投硬科技的時候,還是行業很早期、非常冷門的階段。當時最受主流基金青睞的都是網際網路模式,很少有機構看硬科技公司。回顧那幾年,晶片研發人員10年都沒漲過工資,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人才都跑去幹網際網路了。2016年前後,我們透過各種找人牽線搭橋,幾經引薦之下才找到一家在北京做硬科技的團隊。當時他們見到我們非常激動,說“終於有人能看懂我們了”。不僅創業者孤獨,我們甚至還一度被質疑到底能不能真正投出能落地的專案。當年的市場環境與現在完全不一樣:如今硬科技有多火爆、當年就有多冷門。我們8年前天使輪次投了光晶片專案“奇芯光電”,並透過連續多輪加註,現在的投資回報超過了200倍。現在很多專案剛剛浮出水面就能獲得上億估值,不少機構都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上投入了不少精力。還有比較有趣的情況是,我們一旦對外發布投資過的新專案,很快就有人找過來,讓我們幫忙聯絡創始人,想要“聊一聊”。但這有時候會讓創始人為難,因為剛融完後的公司,短期內是不需要更多資金的。多年來堅持硬科技投資,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革命誕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有可能成為產業變革的引爆點和中心。金融的本質是要服務產業的,走向產業資本是大趨勢。在美國,1995年網際網路模式創新投資熱興起之前的五六十年間,市場主要的投資方向其實也是硬科技。如果把中國經濟總量比作一棵樹,硬科技就是根,根強樹才穩。與網際網路投資不同的是,硬科技賽道的遊戲規則和競爭優勢發生了180度大逆轉,硬科技投資比拼的是耐力。“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需要團隊能沉得住氣,它不像網際網路產品能夠試錯,有問題就快速換方向。硬科技公司要真正長大,往往是需要十幾年到二十年時間,而硬科技投資的反饋週期則更長,一旦投錯,等到反饋出來可能已經是3~5年後了。這意味著,硬科技投資需要長期的研發投入和認知迭代。幸運的是,我們的LP裡,國家隊和政府引導基金多一些,耐心也就更長一些。

科研成果轉化難,投資人要看到“浪將起未起”時的訊號21年前我開始投身科技創新創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上也踩過不少坑,積累了很多經驗。硬科技無疑是一條長週期、高風險、大投入的賽道。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為10%~30%,技術成果能批次生產的僅佔20%,其中能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5%,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 “實驗室”,很難取得量和質的突破。並且在實際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任何一個方向都有很多條技術路線,到底哪條路線能夠落地,其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現在硬科技投資過熱,難免出現泡沫,大家容易追捧一些浮在水面上、相對成熟的專案,實際上還有很多應該關注的細節沒有關注到。相比於能夠看到技術成果、產品落地的後期投資,早期投資的理解門檻更高、產業前景更難估摸。這對投資人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深扎產業多年而形成的深度認知,以支撐更強的判斷。我們理解的硬科技,指的是對中國未來以及世界的經濟格局、產業格局,都能產生重大影響和變革的新技術。因此我們看專案的視角會更“底層”,運用第一性原理、基於世界底層執行規律去做投資佈局。用“定義賽道”的思維去尋找最前沿的領域,投下一代的技術,甚至把冷門賽道變成熱門賽道。回顧近10年投資經歷,無論是半導體、光電晶片、量子計算、商業航天、還是碳中和、儲能,我們都是堅持這個策略,在業內共識形成前搶先一步做投資佈局,避開競爭紅海。我們會先判斷技術趨勢、進行可行性分析並選定技術方向:
我們2014年開始投資半導體,前瞻性佈局了奇芯光電、橙科微電子、鯤遊光電等一大批光晶片公司,在晶片“卡脖子”之後,大多數專案都獲得了較高的增長。2018年,我們又成立專門的新能源組,佈局了鈉離子電池專案中科海鈉、壓縮空氣儲能專案中儲國能和氫燃料電池專案驥翀氫能等公司,在雙碳戰略提出之後,都獲得了較快的成長。
之所以能提前押中,就是因為我們感知到了這些賽道上的“勢能訊號”。其實投資跟衝浪很像。很多人是看到浪來了才衝上去,但真正的高手是在“浪將起未起之時”衝過去,提前預判、提早出發。我們習慣於透過行研找到相對沒那麼火爆的領域,去投水下的、非共識的專案。比方說,當在大家都看電GPU的時候,我們已經把目光就轉向了下一代架構創新,比如量子計算、光學GPU、Chiplet、存內計算,以及DPU等新興方向,本源量子、曦智科技、奇異摩爾、億鑄智慧、中科馭數、大禹智芯等都是這個領域我們的被投專案。 再比如,過去200多年機械和電基本發展到了極致,我們現在認為新的技術變革將發生在光學技術領域,光學技術會像當年的電氣化時代一樣,從分離式器件向整合光路演進,未來人工智慧、元宇宙的基礎設施都將來自光學,所以在我們的佈局裡光子是最重要的環節,相關專案幾乎佔據了我們專案投資總數量的近1/3。2016年我提出了“米70定律”,認為未來光學成本將佔所有科技產品成本的70%。這一判斷已在很多領域得到驗證。例如,目前通訊網路建設成本中的70%是光學成本,包括光學裝置和系統的採購;鐳射雷達等光學器件的成本已經佔無人駕駛汽車總成本的70%;在顯示領域,液晶面板中光學成本也佔到了70%~80%的比例。另外,智慧手機和智慧汽車上的創新基本都是在光學方向發力。所以,如果說19世紀是機械的世紀,20世紀是電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將是光的世紀。我們的硬科技投資是遵循物理學最基本要素的,我們從“物質、能量、資訊、空間和生命”五大視角去尋找值得投資的專案。
在資訊領域,光子技術將成為下一代資訊的核心,未來一定是光+AI推動的智慧化革命;在物質領域,我們認為新材料的大趨勢是輕量化,其次是高效能、迴圈利用和可降解等方向;在能源領域,新能源的趨勢是從碳能到氫能的利用、轉換;在空間領域,人類的探索會往更高、更快、更遠發展,航空航天和無人駕駛領域會湧現更多創新公司;在生命領域,將從基因、蛋白質層面實現更精準的醫療。

青年一代科學家的機遇和使命我們處在一個技術創新創業的時代,這是青年科學家最好的時代。從科學家成長為企業家,最難的是思想的轉換。科學家的思維是追求單點極致,是典型的技術思維,而做企業需要從技術思維轉變到產品思維——企業家強調解決客戶問題,不能有明顯短板。從我們觀察的結果來看,思維轉換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大機率會失敗。不過對於青年科學家來說,因為思維還沒有完全“定型“,更容易轉型成功。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就是要著力於發掘那些願意投身產業,有志將科研技術產業化的年輕一代科學家,並幫助他們轉型為硬科技企業家。科學家創業的商業短板,是有解決方案的。比如:透過課程、模擬鍛鍊來培養。在矽谷,科學家創業有一套相對成熟的方法論:首先,科學家用核心技術成立公司;然後找投資機構、律師完成專利申請;最後找到合適的工程師團隊,幫創始人將技術轉化為產品。我們在一開始就搭建了完備的投後團隊,能夠幫助科學家補足短板。現在,中科創星共有150多人,超70人是投後團隊。我們的合夥人都是從投資經理成長起來的,當年一起挨個跑會場、看展位,和每個展位的人聊“技術優勢在哪”“未來前景有哪些”,多年的積累形成對行業和市場的認知。科研背景出身和產業工作經驗,使得我們的投資團隊在早期更能與科學家產生共鳴,更易識別出投資專案技術的稀缺程度、產業方向和發展潛力,也願意付出更多時間、精力、資源去滿足科學家在融資、產品落地、產業對接等方面的要求,達成科學家的技術路徑與創業訴求的深度耦合。除了給錢和做投後服務,依託陝西光電子先導院,中科創星還可以為創新研發和中試轉換提供場地、裝置、平臺和各項技術服務,讓專案基本可以實現“拎包入住”。我們的目標是“成為硬科技創業者的首選合作伙伴”,讓創始人把我們看做他的聯合創始人,創始人有技術長板,我們負責補齊其他要素。此外,中科創星還有中科院、產業龍頭的支援,而且可以提供上下游的客戶資源。硬科技不單單是指技術硬,還要精神硬。希望中國的年輕一代科學家能樹立更宏大的願景和使命,誕生像馬斯克這樣夢想改變世界的頂級創業者,沉下心推動中國硬科技發展,成為中國的瓦特、愛迪生,讓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真正發生在中國,這是這一代中國人的歷史機遇和使命。關於「X·36Under36」:

中科創星米磊:從極夜到極晝,硬科技不單單要技術硬、還要精神硬|「X·36Under36」專家訪談 ⑥

中科創星米磊:從極夜到極晝,硬科技不單單要技術硬、還要精神硬|「X·36Under36」專家訪談 ⑥

中科創星米磊:從極夜到極晝,硬科技不單單要技術硬、還要精神硬|「X·36Under36」專家訪談 ⑥

????點選閱讀原文掃碼報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3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科創星米磊:從極夜到極晝,硬科技不單單要技術硬、還要精神硬|「X·36Under36」專家訪談 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