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財政資料顯示,1-8月財政收入已追趕至往年節奏,財政支出與政府性基金收支的節奏尚未達到近年平均水平。受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拉動,8月財政收入同比持續向好。這與經濟資料向好一致,可持續性較強。隨著房地產市場銷售的向好,土地成交溢價率在過一年中處在較高水平,土地成交有望繼續保持當前增速,政府性基金收入後續有望保持較高增速增長。
8月財政支出回落,主要與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支出下降有關。隨著疫情的好轉、經濟的逐步修復,財政支出有望逐步迴歸正常,城鄉社群事務、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等方向的財政支出有望繼續增加。
當前,財政支出的速度低於往年,而且主要投向了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債務付息等項,而交通運輸等項支出明顯低於往年,這部分可以解釋基建增速低於預期。但基建中財政支出的資金只佔10%左右,顯然並不能完全解釋基建低於預期。
從基建的資金來源看,以及資金籌集和投放節奏看,也和基建的增速不能吻合。從基建增量資金估算,基建全年增速有望達到8%,而當前基建增速(含電力)僅為2.2%。如果要達到8%,接下來每個月需要達到19%,顯然困難較大。那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可能的解釋是資金效率較以往下降,甚至有可能沒有完全進入基建中。第一,從基建細分項看,基建增速主要受公共設施管理業拖累。1-8月,公共設施管理業同比增速僅為-3.9%,同時,公共設施管理在基建中的權重較大,為40%。資訊傳輸等新基建增速較高,但其權重較低。第二,國常會(6月9日、6月17日、8月17日)多次提及“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是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內容。”這與以往基建投資主要集中在省市地區不一樣。我們知道市縣基層的基建專案規模較小,並且盈利性較差,這樣會導致專項債下達縣基層後,配套資金較少,限制基建的規模。另一方面,縣市幾層的財政較差,專項債等資金直達後可能用於非基建支出,從而導致基建增速低於預期。
以下為正文內容:
8月財政資料顯示,1-8月財政收入已追趕至往年節奏,1-8月財政收入累計12.7萬億,已完成全年預算70.3%。財政支出的節奏比往年有所落後,,1-8月財政支出累計15.0萬億,完成全年預算60.5%(近四年均值66.0%)。政府性基金收支節奏皆處於落後狀態,1-8月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計4.7萬億,完成全年預算57.7%(近四年均值66.2%),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計6.4萬億,完成全年預算50.7%(近四年均值54.1%)。
1、8月財政收入同比持續向好,主要受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拉動。
疫情蔓延與洪澇災害的影響使得3-5月財政收入大幅下滑,主要是對於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的同時拖累導致。經濟活動的放緩對於稅收稅基衝擊較大。同時,為降低疫情對經濟影響的相關措施的實施,例如對支援企業復工復產的相關減稅降費等紓困政策,也導致了稅收收入的不足。財政部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5045億元。其中今年新出臺的支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8941億元,2019年已出臺政策在2020年翹尾新增減稅降費6104億元,減稅降費政策在有效對沖了疫情影響的同時,影響了財政收入來源。
1-8月,財政收入累計12.7萬億,同比下降7.5%,自4月以來降幅逐漸收窄。8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速5.29%,高於7月的4.34%。細項看主要受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拉動。8月增值稅同比增速為3.68%,年內首次轉正,高於7月6.7個百分點。8月企業所得稅同比增14.07%,高於7月12.5個百分點。與經濟資料向好一致,可持續性較強。此外,受地產銷售增長、汽車消費向好帶動,契稅、汽車購置稅增速也較好。
2、政府性基金收支援續發力
隨著房地產市場銷售的向好,土地成交溢價率在過一年中處在較高水平,土地成交有望繼續保持當前增速,這樣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有望保持較高增速增長。
3、8月財政支出回落,主要與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支出下降有關
1-8月財政支出累計同比增速-2.1%。分項看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農林水事務、債務付息四項同比增速較高,且為正,明顯快於往年。這與疫情、“六保”、重視糧食安全政策相吻合。
8月財政支出同比增速8.74%,較7月的18.46%下降明顯。其中,中央財政支出增速較7月下降7.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支出較7月下降10.7個百分點。具體看,社會保障和就業同比增速較7月下降53.5個百分點,衛生健康較7月下降32個點百分點。隨著疫情的好轉、經濟的逐步修復,財政支出有望逐步迴歸正常,城鄉社群事務、交通運輸、節能環保等方向的財政支出有望繼續增加。
4、基建增速有望改善,但空間有限
當前,財政支出的速度低於往年,而且主要投向了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債務付息等項,而交通運輸等項支出明顯低於往年,這部分可以解釋基建增速低於預期。但基建中財政支出的資金只佔10%左右,顯然並不能完全解釋基建低於預期。
從基建的資金來源看,以及資金籌集和投放節奏看,也和基建的增速不能吻合。從基建增量資金估算,基建全年增速有望達到8%,而當前基建增速(含電力)僅為2.2%。如果要達到8%,接下來每個月需要達到19%,顯然困難較大。那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可能的解釋是資金效率較以往下降,甚至有可能沒有完全進入基建中。第一,從基建細分項看,基建增速主要受公共設施管理業拖累。1-8月,公共設施管理業同比增速僅為-3.9%,同時,公共設施管理在基建中的權重較大,為40%。資訊傳輸等新基建增速較高,但其權重較低。第二,國常會(6月9日、6月17日、8月17日)多次提及“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是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內容。”這與以往基建投資主要集中在省市地區不一樣。我們知道市縣基層的基建專案規模較小,並且盈利性較差,這樣會導致專項債下達縣基層後,配套資金較少,限制基建的規模。另一方面,縣市幾層的財政較差,專項債等資金直達後可能用於非基建支出,從而導致基建增速低於預期。
(文章來源:軒言全球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