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8時58分,“首車”駛入新發地市場,標誌著新發地全面復市。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今日(9月6日),新發地市場鐵路以北區域正式營業,這標誌著繼市場鐵路以南區域8月15日復市之後,新發地批發市場全面復市。
記者今日實地探訪發現,全面復市後的新發地市場僅開展批發類交易活動,形成以蔬菜水果為主、其他農產品為輔的供應格局。目前,主市場鐵路以南區域銷售18種蔬菜、16類水果,鐵路以北區域售賣蔬菜品種多達40餘種。
據介紹,市場果蔬供應量已恢復歷史80%供應水平,預計中秋、國慶雙節前將恢復歷史正常供應水平。新建的新發地便民菜市場一、二期也已全部開業,供應果蔬、糧油、主食、豬牛羊肉及禽肉等,可滿足周邊居民日常需要。
9月6日,商戶在慶祝新發地全面復市。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智慧管理 買家賣家均憑會員碼進出
上午8時58分,新發地市場佳農門外,拉載著白菜的“首車”進入市場,標誌著新發地批發市場全面復市。
人行通道處,身著紅色馬甲的賣家在出示會員碼並接受紅外體溫檢測後,有序進入市場。豎立在一側的電子大屏上實時滾動顯示著當天的批發價格、進場車輛和人員資訊。
經過疫情考驗,新發地市場進入常態化防控新階段,豐臺區疾控中心在市場內部建立了公共衛生哨點,新發地市場監督管理所也已經掛牌成立。
新發地市場安全監管組副組長趙建軍介紹,人員每次進入場內都必須接受測溫,同時聘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入駐,定期對市場內環境、物品、包裝材料、公共用品開展核酸抽檢,對各區域進行全面消殺。
全面復市後的新發地批發市場還啟用了智慧管理系統,實施嚴格准入制度,進場車輛和人員均須提前註冊報備。入場時,工作人員會根據報備資訊進行核實,重點檢查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同時對農產品抽樣檢測,如果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取消進場交易資格。
9月6日,新發地市場交易區,商戶在整理準備貨品。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進入場內,交易區已經面貌一新。記者看到,水果市場和蔬菜市場分別使用紅色和藍色的遮陽傘以示區分,在工作人員指引下,進場車輛有序停進劃定車位。
為便於管理和交易,全面復市後,市場裡“四類人”分別著不同顏色馬甲,紅色代表批發商,黃色代表採購商,藍色代表市場工作人員,綠色代表擺渡車司機。
在新發地經營了20多年的“西紅柿大王”趙志剛說,現在透過馬甲顏色就可以判斷對方身份,省去了很多溝通環節,交易效率更高了。
事先註冊、提前報備、掃碼進場,交易區選購,市場擺渡車轉運貨品至上貨採購區,採購商裝車離場……對復市後的新的交易流程,“大小椒大王”王福娟已經很適應,“市場全面復市了,我除了高興還是高興,現在我家的大小椒交易量已經恢復到了去年同期水平,全面復市後還會增加。”
9月6日,採購商在品嚐挑選西紅柿。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供應量猛增 蔬菜價格比昨日下降9.51%
“今天覆市的區域是主市場原來的蔬菜經營區,佔地約640畝,目前主要銷售玉米、豆角類、花生、大白菜等40餘個蔬菜品種。”新發地批發市場常務副總經理顧兆學介紹,全面復市後,新發地市場按照經營品類重新劃分區域,形成以蔬菜水果為主、其他農產品為輔的供應格局。
為保證市場供應品類齊全,新發地市場對自建的分佈在全國農產品主產區的300多萬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加強建設,提高農產品供應的可控率。
顧兆學介紹,自8月15日主市場鐵路以南區域復市以來,每天都有新品種從新發地自有的種植基地運往北京新發地市場,市場交易量逐步攀升。
全面復市首日,市場南北兩個區域共進場車輛2118輛、果蔬2.9萬噸,供應量比昨日(2.3萬噸)增加6000噸,恢復到過去80%供應水平。顧兆學表示,目前市場上市品種齊全、貨源充足,預計在中秋節、國慶節雙節來臨之前,將恢復歷史供應水平。
由於上市量猛增,帶動商品價格下降,加之商戶響應“多少錢來多少錢走”平價走貨的倡議,全面復市首日,蔬菜加權平均價比前一日下降了9.51%,市場批次交易格局開始顯現。
在趙志剛的攤位前,顧兆學拿起一顆西紅柿詢問當天價格下降幅度。趙志剛說,自8月15日鐵路以南區域復市以來,他每天的銷售量在4萬斤左右,隨著全面復市,銷量繼續攀升,價格還會進一步下降。
9月6日,居民在便民菜市場選購肉類食材。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便民菜市場二期開放 主營豬牛羊肉
位於佳農門旁邊的新發地便民菜市場一、二期也已對外營業,顧客多為周邊社群居民,進場購物均須測溫並掃碼登記。
全面復市後,新發地市場實行“批零分開”,市場僅開展批發類交易活動,全面取消零售業務,不再對個人消費者開放。為保障周邊居民日常供應,在市場外新建便民菜市場。
目前,便民菜市場一期已經於7月28日開業,現有22個攤位,主營蔬菜、水果、糧油和主食;二期也於8月28日對外營業,設16個攤位,主營豬、牛、羊肉及白條雞等,“基本生活必須的大類齊全,完全能夠滿足周邊社群居民的日常供應。”顧兆學說。
顧兆學介紹,便民菜市場經營的肉類全部為廠家直供,進場前查證驗票、票證齊全,可以保證食品安全。同時,便民菜市場不對商戶收取租金,每月僅收取一定的公共衛生和照明等用,以此壓低商品售價,零售價格在新發地批發價格基礎上上浮不能超過10%。
經營豬肉產品的商戶雷強告訴記者,開業後每天的營業額能達到1萬多萬元,跟以前比差距不大,“沒想到賣這麼好,完全超過了預期。”
據介紹,開業至今,便民菜市場每天客流量在1700-1800人次,營業額達到25-30萬元。
同時,菜籃子直通車和社群便民店也為周邊居民增加了採買渠道。據瞭解,新發地市場原有的164輛菜籃子直通車,負責全市300餘個小區的供應,已恢復近50%,剩餘部分正在逐步恢復當中;原有77家便民菜店,也已全部恢復營業。
9月6日,工作人員在對車輛把手採樣,進行核酸檢測。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講述:20年老賣家從“行商”變“座商”
“說這裡是家,不如說這裡是根,”趙志剛的東北口音不太純正。他說,在這裡經營20多年,與南來北往的批發商打交道多了,說話也變得“南腔北調”。
這次疫情是趙志剛20多年裡第一次與新發地“暫別”,但因為在山西有千畝扶貧基地,趙志剛不得不四處尋找銷路。“扶貧基地跟普通採購不一樣,貧困戶種出來的西紅柿我一定得想辦法賣出去。”
新發地閉市期間,趙志剛去過河北、內蒙古“跑”渠道,也一直在新發地臨時開闢的週轉區堅持售賣,每天兩車西紅柿的銷售任務算是勉強“扛”了下來。
全面復市後,趙志剛說自己終於從到處跑的“行商”變成了“座商”,管理和交易都更加有序,銷路也不用愁了。為了這次全面復市,趙志剛準備了4車西紅柿,其中一車已經搶購一空,另外三車也已經有了去向。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攝影記者 吳江
編輯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