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概股一片風聲鶴唳。美國相關部門釋出了一份針對中國公司的報告,另據媒體報道,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都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要求,否則這些公司將被迫退市。該訊息也對中概股股價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所有赴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中,中概股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國內的多家網際網路巨頭、新經濟企業,甚至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優質企業均在美上市。也因為如此,中概股在美股市場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也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美股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中影響力較大,且其上市門檻較低,因此吸引了全球眾多企業前往掛牌。對於國內的眾多型別的企業而言,由於此前制度上存在短板,像虧損企業等要在A股掛牌並不具備可行性,客觀上這也是眾多企業紛紛赴境外上市的一大原因。但是,近些年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卻常常深受負面新聞的影響,要麼其財務資料受到質疑,要麼遭到境外機構的做空。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案成為一個標誌性的案例。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案,不僅在美股市場引發關注,國內資本市場同樣對該案例行“注目禮”。相對於其他財務資料受到質疑的中概股,瑞幸咖啡財務造假案所產生的影響無疑要大得多,中概股在美股市場存在擠出風險,箇中顯然也不無中概股自身的因素在內。
破解中概股頻頻受到質疑的狀況,個人以為本質上應從自身做起,正如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財務造假,中國證監會一直保持“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對於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證監會往往根據證券法的規定會作出頂格處罰,在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後,欺詐發行的上市公司,還會遭遇退市的命運。
美國資本市場早就建立了集體訴訟制度,從安然、世通等案例看,財務造假付出的代價非常巨大。像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案,最終付出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不僅存在被摘牌的風險,遭遇的集體訴訟也會讓其付出巨大的違規成本。
其實,從違規成本與獲取利益的角度分析,兩者之間根本無法實現平衡。一旦東窗事發,後果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對於中概股而言,無論財務資料多麼差強人意,無論業績如何難看,只要如實披露財務資訊,日常信披中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資訊,即使有質疑,客觀上也能坦然面對。
事實上,中概股除了因財務審計原因存在擠出風險外,其他因素導致的擠出風險同樣需要重視。當年中概股紛紛赴境外上市,與我國資本市場在制度建設、市場監管等方面存在短板有關。而隨著科創板設立以及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對於企業上市更加包容,像科創板與創業板不再“唯利潤論”,虧損企業、不同股權架構的企業、紅籌企業等上市均不再存在障礙。註冊制開啟試點,更加包容的上市公司制度,以及差異化交易制度等,無形中進一步提升了資本市場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透過不斷改革與創新,既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與長治久安創造了條件,也為資本市場的做大做強奠定了基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了,接收企業上市的能力提升了,不僅能夠吸引國內更多不同型別的企業在A股掛牌,也能為中概股預留一條退路。中概股遭遇場外因素不公平待遇問題,也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