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拼多多資料“鉅變”,是補貼策略調整的結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一千二百字(ID:word1200)
拼多多二季報出來後,網上各投資者論壇上激烈的討論迅速分化成鮮明的兩派,一邊認為GMV增速放緩了,股價下挫,拼多多威力不再;另一邊繼續看好,新增活躍買家數領先京東和手機淘寶,百億補貼效果依然明顯。總之,這隻股票在成交量與爭論性方面保持著很高的熱度。
外界對拼多多這半年的增長有一個疑問,二季度是疫情後的恢復期,國內線上零售的大盤也從一季度的低靡中迅速恢復,反映在天貓和京東都是二季度GMV同比增速高於一季度,怎麼到了拼多多這裡就反了?無論是從LTM連續12個月的GMV,還是按照單季度推算出的GMV看,都是一季度時增長更強勁。
國家統計局資料,7月份銷售額仍是同比負增長。線上零售已恢復到同比20%左右水平
答案其實沒有那麼玄妙。
我的分析是,這是拼多多管理層策略調整的結果。去年Q2季拼多多開始百億補貼,以iPhone等高客單價商品拉動GMV與使用者數,到今年Q2正好是一年。但在今年Q2,百億補貼的重點方向指向了更低客單價、更高復購率的生活用品上,比如快消品和農產品,這些類目所撬動的GMV顯然是不如數碼類商品的。相比,今年Q1疫情開始時的補貼力度不減反增,站在當時看,那是從2Q19開啟百億補貼後,除4Q19電商大促季之外其市場營銷花費最高的一季。
我們這裡只能嘗試分析一下管理層這樣調整的意圖。今年Q2季的6.18大促,天貓和京東打得異常激烈,圍繞數碼家電類目重點投入資源和補貼。拼多多雖也參與了6.18大促,但這種造節聚單不是他的傳統優勢,管理層可能也為避其鋒芒,選擇將流量與補貼資金重點投向生活用品和農產品SKU,以增強使用者黏性。
進一步看,拼多多花了兩個季度,讓其年度活躍買家數量從5.85億增加到6.83億,也就是半年時間拉新近1億使用者,這個增幅屬於其歷史上很大的。目前這些新使用者對平臺人均消費力ARPU的貢獻還沒釋放,導致2Q20季度單使用者年度花費的環比漲幅並不高,1857元的平均消費能力與同行相比仍有較明顯差距。也就是說,眼下拼多多的任務仍是進一步增強使用者信任感,提升他們的復購率與客單價。這是一個比較長期的目標。
這就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百億補貼作為“指揮棒”的效果確實是立竿見影的;二是營銷策略為何這樣調整,接下來的Q3、Q4季百億補貼還在嗎,羊毛還能繼續薅嗎?我想這是很多消費者關心的問題。
費用結構出現調整值得注意的是,補貼策略調整背後暗藏著費用結構的變化。按照剔除相應人員股權激勵支出的Non-GAAP準則看,二季度拼多多的營銷費用率(營銷費/收入)為73%,這是4Q17以來最低的一季,當時他還沒有上市。與前幾個季度連續瞄著毛利、甚至是總收入去投放市場和補貼的力度相比,現在的市場策略偏溫和。由此“節省”的開支流向了哪裡?研發費用。這個我們後面一部分再細說。
拼多多各季度營銷費用率
但如果看營銷投入的絕對數額,二季度是88.6億(Non-GAAP),基本上是與4Q19大促季的90.4億(Non-GAAP)持平的,為歷史上的單季度第二高。絕對值沒減而百分比下降,主要和收入增長有關。
拼多多二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67%)是高於一季度的(44%),這是因為商家在一季度疫情期間握緊了錢袋子,減少了廣告投放,以搜尋廣告為貨幣化方式的拼多多自然受到影響。進入二季度,商家被壓抑的投放需求集中釋放出來,從而推高了平臺收入。體現在拼多多的take rate貨幣化率從一季度的2.8%漲到二季度的2.9%,與去年水平持平。
那麼,在整體毛利率同比持平、環比改善,以及利息收入增加、投資的公允價值上升等綜合因素下,拼多多二季度Non-GAAP準則下的歸屬股東淨虧損收窄到-7700萬,去年同期是虧損4.1億,上一季度是虧損31.7億。
拼多多Non-GAAP會計準則下各季度的股東淨利潤
但我並不認為拼多多現在到了向市場講述盈利能力的時候。主要考慮:使用者數仍有明顯上升空間,從身邊情況看,即便是下沉市場仍有一批消費者尚未進入拼多多體系;對品牌商的滲透率還不夠,SKU需要進一步豐富化;需要建立起一兩個具備強勢的行業競爭力的品類,農產品目前看是最有希望的。
所以,管理層在分析師會議上也給出了下半年的市場營銷計劃,仍然會繼續提高補貼,同時要盯緊ROI投入產出比,採取一個比較謹慎(prudent)的市場策略。這也說明,盈利還不是他現在重點考慮的。
建立農業預測體系上面提到,拼多多研發費用增長明顯。與營銷費用季節性投放規律不同,其研發費是逐季度上漲的,沒有季節規律。2Q20季研發費支出12.7億(Non-GAAP),如果把工程師的股權激勵加進去是16.6億,研發費用率為14%,看上半年整體的話是17%,這在網際網路公司中已經算很高的了,特別是他所處的電商並不是一個主要以研發推動的高科技領域。
這裡有一個邏輯。隨著使用者基數與商家規模的增長,平臺需要依靠技術讓它的推薦演算法更精準,讓消費者更快找到需要的商品,這樣商家投放搜尋廣告的ROI就更有效,競價就會提升,結果就是給平臺帶去更多收入。
至於新的研發投入方向,管理層在分析師會議上透露了三點:建立農業預測體系、C2M資料庫、物流計劃。特別是第一個,結合其繼續加大對農業價值鏈條的投資力度看,拼多多是想把農產品上行做出一套標準化,做成競爭優勢品類的。
與服裝、美妝、3C家電比,農產品的線上滲透率要低很多,正是因為難做才增長空間大。如果把消費者對線上農產品、生鮮商品的需求簡單按照“是否即時需求”“貴還是便宜”兩條座標軸劃分成一個四象限矩陣,像每日優鮮、盒馬、叮咚買菜等各有對應象限歸屬,拼多多農產品過去佔據的是“非即時-便宜”象限,但從近期的多多買菜等新業態舉動看,他想進入“即時-便宜”象限,最相似的對手可能是美團買菜。社群團購競爭會升級,拼多多在“非即時-便宜”場景下累計的農產品供應鏈經驗,能多大程度上讓社群團購場景受益,需要繼續關注。
綜上,應該說拼多多的策略是有自己的節奏感的,從上市初期大力度投放品牌廣告、做綜藝冠名獲取知名度與信任,到一年前大手筆調整營銷結構,砍掉一部分品牌廣告,將更多錢花在補貼上,再到近期調整費用結構,每一步都有他清晰的業務訴求,“進化力”不容小覷。當然,市場隨時在變化,拼多多也在做出應對,有進攻、有妥協,但始終是強使用者視角的,使用者留存仍是觀察這個平臺接下來表現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