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多國政府正在利用文化刺激經濟復興

英國《經濟學人》7月6日文章,原題:政府正在利用文化刺激經濟復興  聖約翰是位於曼徹斯特市中心的一個地區,由於靠近艾威爾河,這裡成為工業革命時期繁華的棉花與木材貿易中心。二戰後,隨著該市經濟轉向服務業,這裡矗立起英國最早為電視演播室建造的設施。如今該區正在經歷另一次轉型。

英國《經濟學人》:多國政府正在利用文化刺激經濟復興

各國的努力

6月30日,河岸上的一座耗資2.11億英鎊、佔地14萬平方英尺的多用途藝術場所迎來首批遊客。該建築最初被稱作“工廠國際”,但最近被更名為阿維娃工作室。

這是英國自2020年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以來開幕的最大的文化投資專案,旨在提升曼徹斯特和紐卡斯爾等地的經濟,並將工作、投資和影響力從英格蘭東南部向這些地區轉移。阿維娃工作室將成為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的永久舉辦地。該場所的目標也很宏偉,高管們表示,它將在未來10年貢獻11億英鎊的總增加值,並直接、間接創造1500多個工作崗位。

曼徹斯特並非唯一將文化押注為經濟復興催化劑的地方。在美國,澤西城希望成為“藝術目的地”,正在斥資設計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首個北美分部,並計劃在2026年開放。

2021年,阿聯酋阿布扎比確認將在5年內為其創意產業投資60億美元,以嘗試使其經濟從石油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沙特王儲希望將埃爾奧拉古城變成沙特的文化之都。

近年來,韓國開設大量新博物館。今年1月,澳大利亞政府為文化部門啟動“復興”計劃。澳大利亞藝術委員會負責人阿德里安·科萊特表示,有關資金將分配到“各地和偏遠社群”,並幫助這個國家變成一個“知識經濟體”,而非基於“開採”的經濟體(採礦業仍是澳最大產業之一)。

文化場所擁有諸多好處

這種國家支援文化的理念可能引發爭議,因為富裕的人更有可能參與藝術活動,批評者往往希望將錢用於醫院或學校。然而,有證據表明充滿活力的文化場所將帶來諸多好處。英國智庫“城市中心”的研究發現,靠近文化休閒設施對25歲至34歲的年輕人很重要,會影響他們決定在哪裡生活。

文化也對幸福感有影響,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特定的收入、教育和其他人口因素條件下,享受藝術有益於人們的健康。無論是讀一本書,還是去看歌劇演出,都是人們預防抑鬱症、老年痴呆症和慢性疼痛的方法。

“畢爾巴鄂效應”

19世紀,隨著美國人和歐洲人搬到城市,政府透過建造公共機構來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經濟學家意識到這種投資可以帶來紅利。1997年在西班牙落成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彰顯了此類機構的經濟價值。

該館館長維達特表示,當時畢爾巴鄂正經歷結構性變革。作為該市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鋼鐵和造船業逐漸衰落,當地失業率很高。後來,當地政府為該博物館支付1億美元的建造費用。該決定引發指責,但政府認為該場地“對於確定城市的未來前景很重要”。投資確實得到了回報。去年該博物館吸引遊客130萬人次,其中2/3來自西班牙以外地區,這些遊客在畢爾巴鄂的消費為該地區政府帶來7000多萬歐元的稅收。由此引領的城市復興被稱為“畢爾巴鄂效應”。

多種因素使一座城市對遊客和移民具有吸引力。經濟學人智庫根據五大類別計算城市的“宜居性”:文化環境、教育、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穩定性。負責阿維娃工作室運營的約翰·麥格拉斯表示:“這座建築體現曼徹斯特投資創意產業的決心。”(崔曉冬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28 字。

轉載請註明: 英國《經濟學人》:多國政府正在利用文化刺激經濟復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