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林毅夫、何立峰、張宇燕這樣看GDP增速

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向來是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社會各界關心的話題。由於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設定經濟增速目標。今年還要不要設定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多少?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GDP增長6%以上”的預期目標。從不設目標到不設上限,“中國重設年度GDP目標”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要辯證看待增速與發展的關係

對於“究竟要不要設定經濟增速目標”這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有了增速目標,才會有努力的方向,也能讓人們瞭解我們有多大的發展潛力。”

林毅夫認為,要辯證看待增速與發展的關係,“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追求的發展要是高質量發展,增速只是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部分,不能為了速度而速度,但也應看到,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也很難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入‘十四五’時期,發展應按照新發展理念,也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此基礎上,能增長快一點總比慢一點好,畢竟一切問題的解決最終都要依靠發展。”

那麼,今年的經濟增速為何要設定為6%以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幾處表述——“考慮了經濟執行恢復情況”“與今後目標平穩銜接”“有利於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實力、有底氣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5日在兩會“部長通道”上介紹說,從今年前兩個月看,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一些先行指標保持景氣區間。發電量、用電量保持20%以上的增幅,鐵路日裝車量等貨運指數保持10%以上的增幅。“這都說明,中國企業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能力很強,中國經濟的韌勁很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很強。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實力、有底氣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

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上“GDP增速6%以上”的年度目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並沒有感覺很驚訝:“我覺得還是非常實事求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在他看來,經過疫情影響後,中國經濟將重新回到正常執行的軌道。

“這一預期目標的設定考慮到了發展的可能性。”林毅夫表示,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雖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但與往年相比依舊偏低。由於基數的原因,預計今年會發生反彈式增長,6%以上完全有可能實現。

實際上,國際上的預測比6%還要高。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釋出《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8.1%。此前,世界銀行曾預計2021年中國GDP可增長7.9%。

“6%以上”的表述,意味著6%是今年預期增速的底線。單從數值看,這一目標其實並不高。有專家認為,考慮到疫情因素,去年GDP基數比較低,今年GDP完成8%的增幅應該難度不大。“6%以上”的目標設定,在堅持底線思維的同時,更加強調GDP的“含金量”,更蘊含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考核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從來就是一個體系

林毅夫說,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要充分利用國內大市場的優勢、利用好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追趕的後來者優勢以及在新的產業上存在的“換道超車”優勢,比如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用好這些優勢,再按照新發展理念補短板強弱項,就既能夠保證合理的增長速度,又能夠提高發展的質量。

此外,還要認識到,考核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從來就是一個體系。如果就業、物價、進出口、居民收入等指標完成不好,單靠完成GDP總量目標,也難以實現“高質量”。身為經濟學者,張宇燕在分析GDP增速時會綜合考量就業、通貨膨脹等各種因素。他尤其關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新增就業1100多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有學者曾測算,中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帶來將近200萬人就業。“6%的增長,新增就業就是1100萬人以上,這是相對應的。”張宇燕說。

林毅夫表示,發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發展的質量效益也要不斷提升。只有把發展質量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才能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充分釋放增長潛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於露 整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47 字。

轉載請註明: 政協委員林毅夫、何立峰、張宇燕這樣看GDP增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