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報遠超預期,知乎的商業化之路走通了?

一季報遠超預期,知乎的商業化之路走通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BT財經

5月17日,登陸紐交所不足兩月的知乎公佈了2021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報。

外界對知乎的上市之路唱衰頗多,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盤中一度下跌27%,如今股價仍未回到8.05美元的開盤價。

面對市場的諸多質疑,知乎的第一份成績單能否給出好的回答?

非廣告業務佔比過半

財報顯示,知乎2021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為4.78億元,同比增長154.2%,繼續保持了2020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長,遠超市場預期。

但虧損也呈擴大趨勢,淨虧損3.247億元,同比擴大61.3%;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調整後的淨虧損為1.936億元,同比擴大19.7%。

由財報可知,知乎本季度的主營業務成本從2020年同期的1.1億元增加至2.06億元,主要原因是廣告服務、內容相關成本的增加,以及雲服務和頻寬成本的增加。此外,知乎在營銷、研發以及行政支出上的費用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其中營銷費用從去年同期的1.25億元增長至今年的3.46億元,翻近三倍。

對此,CFO孫偉在財報電話會議表示,增長主要原因是去年恰逢10週年,舉辦了一系列品牌活動,比如《答案奇遇夜》晚會等,但新增MAU單元成本依然控制在較低水平,僅為37元。

喜人的是,淨虧損率在同比大幅收窄,一季度知乎的總資產已達到86.96億元。現金流也相對充裕,現金與現金等價物達60.06億元,2020年僅為9.58億元。

而且,本季度毛利潤出現大幅提升,為2.7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48.5%;毛利率也提高至57%,而2020年同期為41.6%。

落到業務來看,也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目前,知乎營收途徑主要為線上廣告、付費會員、商業內容解決方案和其他業務(包括線上教育、電商),一季度均有所增長。

其中,線上廣告業務收入2.14億元,同比增長70.1%;付費會員業務收入1.27億元,同比增長127%;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21億元,達去年全年收入的89%;其他業務營收1714萬,同比增長200%。

一季報遠超預期,知乎的商業化之路走通了?

可以看到,營收結構出現較大調整:線上廣告比重在逐漸縮減,2019年佔比一度高達至86.1%,如今已從2020年一季度的六成以上下降至本季度的不足一半,非線上業務佔比已攀升至55%,可見知乎的多元化商業探索已初見成效。

其中,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相對去年一季度增幅超過100倍。對此,孫偉表示,主要有兩個驅動因素,一是知家的投放品牌和商家數量提升較大,同比漲幅幾乎高達10倍左右;二是因為商家增多,產生了對知家產品的激烈競價,從而帶來整體CPC(點選成本)的提升。

付費會員業務雖然佔比略有下降,但增速保持強勁,本季度的平均月付會員數達到400萬,同比增137.8%。

使用者方面表現也還算不錯。財報顯示,本季度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數為8500萬,同比增長37.7%。據早前公佈的招股書資料,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知乎平均MAU為7570萬,今年一季度月活增長930萬。

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表示:“得益於以內容為中心的增長和商業模式,我們在第一季度取得了強勁增長並交付了一系列穩健的業績”。

總體來看,知乎儘管仍未能扭虧為盈,但還算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在努力證明自己內容的商業價值和造血能力,不再停留在單純靠流量獲利的初始商業化階段。

崎嶇的商業變現之路

如何商業化變現,幾乎是所有人對知乎最關心的問題。

“很多人老是問我們怎麼商業化,我很煩。不就賺錢嘛?”周源在2016年愚人節推出了一個商業化產品——付費回答功能“值乎”。

同年5月14日,知乎推出了另一款戰略級產品知乎live,在一小時內,知乎live主講人會用“語音+文字+圖片”的方式線上回答觀眾問題,而觀眾需要付費入場。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備受資本和使用者追捧,喜馬拉雅付費音訊《好好產品》首日銷售額就突破500萬。

按理說,知識付費是最符合知乎商業化變現的道路,既不失調性,又能創造營收。然而,知識付費並沒能在風口上擔起重任。

值乎和知乎live更像是一次謹慎的商業化試水,卻沒能佔得先機。同樣做付費問答的分答比值乎晚一個月推出,但上線42天就收穫了超100萬的付費使用者,而知乎直到6月23日才將“值乎”正式放入APP中。

在其上市招股書中,知乎把2016年的商業化重心定為“提供線上廣告”,2017年直到2018年才算正式“推出付費內容”。

不可否認,廣告確實是當時網際網路最成熟的變現方式之一。從零起步,知乎的廣告營收增長飛快。2018年上半年,知乎的廣告營收就比2017年上半年翻了三倍多。

隨著網際網路流量增長的放緩以及競爭對手的增多,靠廣告賺錢又是最容易觸到天花板的商業模式。尤其是對於講究調性的內容社群而言,廣告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傷害了使用者的體驗感受。不少知乎使用者表示,看著首頁被一點點塞進各種廣告,“感覺精神領地被侵佔了”。

與此同時,知識付費的風口期也過去了。

今年1月,“悟空問答”被位元組跳動關停,不復2017年大搶知乎300大V的兇猛;分答也於2018年轉型為線上教育平臺,由此退出歷史舞臺;喜馬拉雅也擺脫知識付費標籤;得到APP如今一年營收不足8億元,增長几乎停滯,還在創業板門口徘徊……

如今,值乎已經下線,知乎live熱度也不比從前,知乎在很長時間裡依然無法擺脫廣告這門流量生意。

商業化幾乎成了戴在知乎頭上的緊箍咒,資本的耐心也越來越有限度,以至於一貫從容的創始人兼CEO周源在2019年都不得不表示“快則生,慢則死”。

但決定快起來的知乎,很難不掉進內容社群常見的困局之中。

不只是知乎的問題

真正能做好內容與商業化之間平衡的平臺很少,二者有著天然的衝突,就連國外海量級流量平臺REDDIT也同樣面臨著變現難題。

縱觀微博、B站的發展路徑,幾乎所有內容社群都走上了同樣的道路:透過小眾高質的內容吸引原始使用者,在規模達到一定瓶頸後開始向大眾市場下沉,開啟商業化的大門,順應資本的期待,就註定要流失一部分原來的調性和信仰。

早年的微博上,各個領域專業大V對時政、經濟、文化暢所欲言,知識和觀點的碰撞不乏內涵,而如今更多的KOL更多的是商業化調教出來的帶貨博主,明星與流量已成為主旋律。B站也是這樣,二次元的小眾狂歡最終敵不過資本的轟炸。還有如今早已躺平的豆瓣,也曾為了變現追求各種風口,難以擺脫變現的焦慮。

就財務資料來看,知乎的表現不如B站。

知乎月活數為8500萬,而B站同期已達2.2億;付費使用者的佔比也有一定差距,知乎僅有4.7%,將近400萬;而B站佔比達到9.18%,突破200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營收也差距較大,B站今年一季度達39億元,依然保持了68%的高速增長。資本市場表現更不是一個量級,B站股價在向100美元大關挺進,市值達377億美元,而知乎股價不足10美元,市值也僅有44億美元。

要說B站為何比知乎更成功,或許可以歸功於內容從圖文向影片更迭的時代發展浪潮。不少有高質內容產出能力的大V紛紛從知乎向微博、微信公眾號再向B站轉移創作陣地。

如今知乎也看到了這一發展趨勢,開始大力發展影片。

其實早在2017年,知乎就組建過影片專案,但資料不佳;2018年還上線了短影片業務“即影”,可這個市場已被抖音、快手瓜分殆盡。去年5月,知乎才推出第一期影片創作者招募計劃;10月,在APP首頁增加了影片入口,透過現金、流量等方式扶持影片創作。

周源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知乎中影片的創作量和消費量都有顯著地提升,一分鐘以上的中影片季度日均上傳量同比漲了17倍,人均消費影片的時長增幅超過了60%,影片消費使用者在DAU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30%,總上傳量規模達到幾十萬,下一階段預計突破百萬級。

不過,相比同樣發力中影片領域的B站,知乎目前勝算不大,至今還沒有培養出爆紅出圈的影片大V,更別提新培養的線上教育和電商業務了。

K12、成人教育、職業培訓等影片在B站上隨處遇見,“上B站學習”成了不少人的充電選擇。而且,B站的電商業務今年一季度已達5.2億元,超過知乎一季度的所有業務營收。

即便如此,B站也沒能逃過被詬病商業模式存在問題的命運,這或許是內容社群成長面臨的永恆問題。

不過,B站依然給了知乎一個重要的啟示——有門檻、高質量的內容價值依然在。

知乎身上有一個非常珍貴的標籤:“唯一性”。如今,知乎是國內最大的知識問答平臺,擁有最好的泛知識領域的內容和創作者群體,也稱得上是最重視專業創作人士的圖文內容社群。

從知乎發家的知名大V半佛仙人曾說:“作為圖文時代的黃金產物,知乎是我們這些人最後的精神自留地。”他們這樣一群人“既是深度內容消費的消費者,同時也可以轉化為這種內容的生產者”,期待知乎能實現“創作者和社群的真正共贏”。

這也是資本對知乎最認可的地方。隨著幾大內容社群玩家的相繼上市,內容社群的價值正在被市場重估。知乎的稀缺性或將在未來逐步顯現,而這一前提是,它守住了自己的價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0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季報遠超預期,知乎的商業化之路走通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