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曾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到現在卻也帶來了汙染環境等負面效應。日前,一家餐飲連鎖品牌宣佈逐步停用塑膠吸管。從6月30日起,北京、上海等地近千家該品牌餐廳的堂食及外賣率先實施,年底前覆蓋全國該品牌所有餐廳。從使用紙袋、紙杯,到塑膠刀叉尺寸縮小,再到停用塑膠吸管,餐飲企業“減塑”的每一小步,都將成為影響生活方式、弘揚綠色理念的一大步。
有人曾計算,這家餐飲企業透過停用塑膠吸管,每年能減少約400噸塑膠用量。相比全球每年數億噸的塑膠垃圾而言,一家餐飲企業的舉措或許是杯水車薪,但這體現著一種主動“減塑”的態度。現實中,一些商家“限塑”不徹底,甚至變“限塑”為“賣塑”,一些消費者隨意取用塑膠袋的現象也仍然存在。如何跑好限塑“下半程”,疏堵並治白色汙染,仍是一道具有挑戰性的考題。
我國從2008年開始實施“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今年又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要求在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節點確保大量減少塑膠製品使用。限塑令不斷“升級”,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體現在每一個生活細節之中。無論是餐館停止使用塑膠餐具,還是酒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牙刷、梳子,只要生產、銷售、使用各方形成自覺意識,就能逐漸推動“限塑”成為社會共識。
需要看到,塑膠製品“限而不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其便利性。面對生活慣性與便捷優勢,不少人仍然不能把“減塑”的綠色生活理念付諸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餐飲行業從源頭上堵住塑膠製品濫用的口子,也是推動消費者改變習慣、生產者減少生產。
同時,限用塑膠製品,還要合理推出替代產品、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比如,停用塑膠吸管的餐飲企業推出了用於喝冷飲的“免吸管”杯蓋,較好替代了吸管的功能。一段時間以來,從研製紙質吸管、紙質分裝容器,到開發無吸管牛奶盒、鋁罐飲品,各地各行業積極研製塑膠替代產品。這啟發我們:加大科研力度,研製環保、好用、低成本的替代產品,既是一片潛力無限的經濟藍海,更是“減塑”的治本之方。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會與自然環境產生關聯。正如一句宣傳語所說,“為了地球,不用吸管”。從點滴小事做起,增強環保意識、提高保護環境的責任感,才能將“限塑”“減塑”轉化為自覺行動,更好守護我們的綠色家園。
【觀點摘錄】
在明確標準、嚴格監管的同時,加速推進包裝綠色化程序,無疑有助於“限塑令”在環保與民生之間達成平衡。
——大河客戶端
環保本身就是積少成多的過程,“我行我塑”的現象應當得到遏止。
——@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