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應發展數字化經營的新地攤經濟

新京報訊(記者 陳鵬)近期,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升溫,而地攤、小店絕大多數都是個體經營者。記者6月4日獲悉,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透過支付寶資料測算出,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月,全國範圍內個體戶的營業額下降到預期值的50%,而3月以來,大部分地區已恢復8成。

研究同時發現,數字技術對推動個體戶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數字信貸發展水平每增長1%,疫情對經營的衝擊減少2.57%。而透過杭州案例則發現,消費券發放後,杭州市個體戶的活躍數量恢復率提升了16.9%。

支付寶最新資料也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已有1200萬小店和路邊攤收入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數字小店的表現尤其搶眼,支援支付寶消費券核銷的小店,流水比發券前一週環比增長高達73.4%。而地攤經濟放開後一段時間,平均每天有十幾萬人開通支付寶收錢碼做生意。

“地攤經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佔道經營,現在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應該發展數字化經營的新地攤經濟,積極利用移動支付、數字金融、消費券等數字經營工具來降本提效。” 北大國發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認為,地攤、小店等小微主體進入市場至少應是“零障礙”,應確保他們是紓困救助的主要受益者。他還呼籲,支付寶這樣的數字平臺也應該對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多多提供數字化扶持。

遍佈中國城鄉的沿街店鋪和流動商販數量龐大,是眾多家庭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也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13至2018年,新增就業7成為個體戶,是重要的就業蓄水池。

“個體經營戶是最脆弱的市場主體,儲蓄較少現金流壓力較大,在面臨突然的外生衝擊時,背後的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因此在減稅降費之外,應該依賴數字金融精準及時輸血,同時還應藉助消費券等數字工具提升經營業績,讓他們擁有真正的造血能力。”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靖一表示。

新京報記者 黃益平 編輯 趙澤 校對 王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88 字。

轉載請註明: 黃益平:應發展數字化經營的新地攤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