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3日電 2012年,德國最早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隨即引發了全球熱議。西門子旗下的安貝格電子製造工廠,是當時歐洲乃至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化工廠,被普遍認為是智慧製造的概念雛形。
不少中國人對智慧製造的認知,則是從寶鋼股份冷軋廠C008庫區的“黑燈工廠”開始的,意喻流水線不需要工人,夜晚不開燈同樣可以正常生產。
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經過數年的發展,工業4.0如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在中國和德國,製造業都是工業4.0的基礎,但在側重點上還是有所不同。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工業4.0分為智慧工廠、智慧生產、智慧物流三大主題。德國的生產優勢一直是硬體,因此目前更多精力放在了物聯網等方面;相反,物流體系比較成熟的中國,則在智慧工廠和智慧生產的升級過程中大步邁進。
資料也記錄著這一過程的變遷。2015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僅為3652億元,但去年則達到了6080億元,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推算,2020年可達6990億元。這意味著,5年的時間,市場規模就增長了接近一倍。尤其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智慧製造更是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與潛力。
時代趨勢下,“跳舞的大象”引發了人們更多的關注。昔日以代工廠聞名的富士康,如今已將智慧製造+工業網際網路作為了集團的“雙輪驅動戰略”,2018年6月,工業富聯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同年,家電巨頭康佳集團宣佈轉型,並以“科技+產業+園區”為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集研、產、銷一體的智慧產業園區。
在滁州康佳智慧家電及裝備產業園落地時,康佳聯席副總裁林洪藩提到,“以智慧家電、智慧硬體生態圈為核心產業,形成完備的家電產業智慧硬體生態圈”。
作為德國工業4.0的縮影,安貝格電子製造工廠有一組資料至今令人震撼――24小時交貨時間,每1秒出一個產品,合格率99.9985%。
這是工業4.0魅力最直觀的展示,不僅保障了高效的產能,也極大提升了產品的合格率。其中的原理在於,在智慧生產的現場,資訊科技會滲透到生產鏈的各個環節,每隔幾秒就收集一次資料,並進行多樣化的分析,包括裝置開機率、執行率、故障率、零部件合格率等,任何一個環節微小的差池都會被及時發現並解決。
此前,華為把IT和CT技術融合稱為“ICT技術”,將車間、機器人等不同的數字化機器進行聯網實現機器的互聯互通,目前已經率先應用到了松山湖工廠,以智慧製造來實現高效、柔性的大規模客戶定製。今年3月,康佳儲存晶片封測產業園開工,如果按照計劃年底前投產達效,這將會成為國內唯一對第三方開放的無人工廠,康佳對其也提出了近乎100%良率的要求。
依託智慧製造帶來的產能和良率等方面的提升,不少高科技領域產品都開始陸續被國產化替代。據報道,去年底,康佳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款儲存主控晶片就實現了量產,首批10萬顆已於當月銷售一空。
而對於地方來說,智慧製造同樣是區域產業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工廠,整體利潤率較低,創新能力普遍不足,往往只能解決就業單一問題,這一現象在中原地區尤其明顯。
2015年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出具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鄭州、洛陽、新鄉、焦作等地均不同程度出現了聚集區企業創新研發能力較弱、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的棘手問題。經濟學博士王春暉認為,這種“重量輕質”的模式很難實現高階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積累。而高新科技產業園專案的落地,則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塊的空白。
例如,在康佳收購新飛的過程中,新鄉市政府就給予了較大支援,協助解決了新飛品牌多年不統一的難題。近日,康佳對外發布公告稱,與新鄉市政府、新飛製冷公司擬進一步展開新飛製冷家電產業園等多項合作。
經過了數年探索,新的產業升級大潮或將引發。尤其是在製造業面臨嚴峻考驗的當下,眾多頭部企業選擇的“智慧製造”升級之路,不失為一種值得參考的解法。(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