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後果了嗎?跟風美國對華脫鉤,澳大利亞要和最大買家說再見
由於澳大利亞自己的積極“作死”,中國於5月份接連發布了一系列針對澳大利亞的經貿限制措施,結果招致澳方哀鴻一片。但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很多人士依舊不願正視自己的錯誤,反而跟風美國,叫囂要“對華脫鉤”。
那麼,澳大利亞如果真的要與中國“脫鉤”,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會有多大?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就等於要回答: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究竟有多重要?
作為白人為主的南半球發達國家,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在整個西方世界都是一枝獨秀。在過去十年中,澳大利亞的GDP增速一直穩定在3%左右,而上一次GDP增速出現負增長還要追溯到“遙遠”的1991年。
而這種優異表現,與中國市場的地理距離優勢密不可分。畢竟在西方白人發達國家集團中,歐洲遠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邊,北美也隔著一個太平洋,唯有澳大利亞,其大陸最北端距離中國南海九段線甚至才2400公里,對遠洋航運而言有著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的主打出口產品,剛好就是對遠洋運輸成本較為敏感的礦石類產品。2019年,以煤礦和鐵礦為代表的礦石類原料產品出口佔據了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62.4%,這些產品絕大部分都賣給了中國。
拜此所賜,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統計,2019年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為2722.7億美元,而其中對中國的出口佔據了38.2%,為澳大利亞第一大出口物件國。並且由於產品結構原因,澳大利亞對華居然還保持了488.3億枚美元的順差,是澳大利亞第一大順差物件國。
當然,提出這種論點的澳大利亞人也是振振有詞,他們認為,澳大利亞如此依賴中國,是因為澳大利亞長期不重視經貿多元化,只知道賺中國的快錢而沒有在戰略上進行過長期規劃造成的。
所以趁現在與中國的關係惡化,乾脆就把賣給中國的這些產品推銷給其它國家,藉此結交更多的外國客戶,實現“貿易與投資多元化”。這樣雖然短期是會出現經貿成績難看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這樣做更能促進澳大利亞經濟的健康成長。
聽上去挺有道理的是不是?問題在於,其實所有的經濟研究者都知道,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如此紅火,只不過是因為澳大利亞的產業結構剛好與中國的市場需求相匹配。也就是說,只有當下身為“世界工廠”,對能源和礦物原料有著近乎無限需求的中國,才能吃得下澳大利亞如此海量的礦產品產能。
如果澳大利亞是像美國、西歐那樣,各方面產業都較為均衡,賣不了煤炭和礦石還能賣其它東西的國家,那麼這些澳大利亞人士喊出這種“脫鉤”提議倒是有足夠的底氣。但現在沒了中國,澳大利亞上哪找人來消費如此巨量的煤炭和礦石產能?
國際上靠賣能源和礦石過活的國家又不止澳大利亞一家,澳大利亞不賣中國了,中國還可以找俄羅斯找巴西。也就是說,澳大利亞人賴以生存的這個市場,實際是個買方市場,作為賣方的澳大利亞人何來與買家翻臉的資本?
就在6月4日,澳大利亞政府宣佈,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澳大利亞4月零售銷售額暴跌17.7%,創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與此同時,由於中美雙方開始履行年初簽訂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開始大幅增加,從而導致澳大利亞農產品對華出口相應暴跌。
所以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中,澳大利亞人居然還敢惹毛中國,甚至叫囂要停止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或許在澳大利亞,新冠病毒已經變異成了可以讓人智商下降的大腦病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