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認為,疫情過後房地產市場不會有太大起色,投資回報率實際上也在下降。長期應該減少對房地產的配置、增加對金融資產的配置。
7月24日,A股遭遇大幅調整,上證指數失守3200點,下跌近130點。前期一路強勢的創業板指跌勢更甚,創下最近5個多月最大單日跌幅。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近日中美緊張局勢升級只是市場的一個觸發因素,更主要是的市場供需變化帶來的正常調整,中美關係只是擾動市場的短期因素。
對於A股自3月低點以來總體回升、持續走高的態勢,李迅雷認為經濟和企業盈利基本面並不支援所謂的“全面牛市”。他指出,中國股市指數上漲,是由於原有估值體系正在經歷修正,指數中權重較大的股票估值在走高。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股市正在及時地反映消費升級、新舊產業更替等趨勢。“從2017年到現在為止,其實就是一個結構性的牛市。”他對《巴倫週刊》中文版說。
另一方面,最受國內投資者關注的房地產市場迅速擺脫新冠疫情影響,復甦勢頭明顯。下半年,投資者該如何在股市和房地產之間權衡?
李迅雷認為,房地產銷售自6月以來有所走弱,預示著疫情後房地產市場不會有太大起色。由於房價經歷了長期上漲,房地產的投資回報率實際上也在下降。“長期而言,中國居民資產配置中房地產的佔比過大,應該減少對房地產的配置、增加對金融資產的配置。”
在李迅雷看來,我們目前面臨著“貨幣多、好資產少”的格局。在各大類資產中,他最看好權益資產,並認為投資者應該藉助專業基金經理的專業技能去發現“好的稀缺資產”。
李迅雷此前曾先後在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長期負責研究工作。近些年來,他對於中國經濟轉型、房地產市場趨勢等話題的研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以下是經過編輯的採訪實錄
01
中美關係只是短期擾動
《巴倫週刊》中文版:中美緊張關係近兩日來有所升溫,而A股在23日、24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收低,且北向資金也連續出現淨流出。您如何看待當前市場出現的調整?中美關係波動是否會對A股造成持續衝擊?
李迅雷:我認為中美局勢是一個觸發因素,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因素在於,近一段時間以來產業資本減持、新股發行以及北上資金流出等,帶來了一定的變化。今年以來一些股票漲幅比較大,而隨著新股發行規模加大,尤其是7月比較集中,市場短期內的供需關係有了變化,也會造成一些心理影響。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做出調整是正常現象,畢竟短期內衝高的幅度有些大。
中美關係波動接下來不會對A股造成較大的衝擊,因為大部分的變化已經在預期之內。另一方面,中美緊張關係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也並不大,兩國高階代表還計劃於8月會面,將會評估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落實,並討論下一步如何做。所以,中美關係會帶來一些擾動因素,但市場的調整更多的是市場自身的原因。
以上這些都是短期因素,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估值的調整。A股市場估值目前處在一個相對均衡的水平,如果經濟基本面下半年能夠繼續好轉的話,那麼市場還是應該會有上升的動力。
《巴倫週刊》中文版:上證綜指從3月低點大幅回升,進入7月後漲幅尤其明顯。您如何看待當前A股大漲的推動因素?為什麼進入7月後漲幅會明顯擴大?
李迅雷:對於股市漲跌,我們事後找原因的話會發現有好多原因。但問題在於,事前預測7月會出現大幅上漲是很難透過邏輯推理來實現的。
不過,股市上漲的邏輯肯定是存在的。美國股市近來為什麼漲那麼多?在美國疫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在美國經濟大幅度的負增長情況下,美國股市為什麼表現這麼好?美股從技術性熊市變成技術性牛市,而且納斯達克指數還創了歷史新高?這顯然還是跟美聯儲的“無限量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關,與美國財政部大量舉債來救助企業和個人也是相關的。我覺得這是一個主要由資金推動的市場行情。
美國作為一個成熟市場,況且有這麼反常的表現,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出現股市上漲就並不意外。無論是資金面、技術面和基本面,中國股市都具備一定的支撐因素。
資金面來講,上半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還是比較高的,與名義GDP增速之間的缺口達到了歷史較高水平。雖然我們不像美國這樣大規模的放水,但是我們實際上也採取了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降準、降息也比較頻繁。
就基本面而言,在全球經濟都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中國的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所以經濟復甦的跡象是非常明顯。這對於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改善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另外,中國居民在收入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消費的降幅更大,導致儲蓄有所增加。老百姓少消費、多投資,對股市也是有利的。
02
經濟轉型催生結構性牛市
《巴倫週刊》中文版:基於A股目前的上漲行情,有不少人認為A股正在經歷一輪長期牛市或全面牛市,您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李迅雷:我覺得A股目前出現長期牛市的觀點不大能成立。我們整個經濟還處在轉型期,中國股市跟美國股市不一樣,我們屬於新興市場。這幾年我們上市公司的虧損面是在擴大的,盈利增速有所下降。
目前所謂的牛市,我認為更多是對現有估值體系的一種修正——是修正而不是修復。這種估值體系修正產生了結構性的牛市。
以往,A股估值體系當中績差股、小市值股票估值較高,大市值股票的估值比較低,即“對不確定性溢價”,“對確定性折價”。現在反過來了,小市股票估值水平在往下走,大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在往上走。由於大市值股票更能夠帶動指數,所以這個指數是在往上走。另一方面,股價下跌的股票的數量是在增加的,因為中小市值股票在市場當中佔比較大。
這樣的話,從2017年到現在為止,其實就是一個結構性的牛市。原先的估值體系是不合理的,給予小市值的、淨資產收益率比較低的公司比較高的估值,而ROE比較高、大市值的公司估值較低。
結構性牛市另一種表現是,醫藥生物、電子、通訊、計算機等高科技行業代表新經濟動能的股票,估值水平是在往上走的。另外,代表居民消費升級的食品飲料板塊,總體估值水平也是在往上走。與此同時,傳統經濟板塊的估值水平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現在還是處在相對較低的估值水平。
所以,這兩種結構性的變化給A股帶來了一種牛市的感覺。這些變化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相關的。
《巴倫週刊》中文版:從基本面投資的角度來看,這些行業和板塊的長期投資價值也更大?
李迅雷:是的。傳統經濟領域中,一些與消費升級明顯相關的行業,估值得到了提升。最典型的比如白酒行業,估值水平從過去的十幾倍市盈率已經上升到現在的二三十倍市盈率。儘管它屬於傳統行業,但它屬於消費類的行業、不是傳統的週期類行業。中國經濟已經從投資主導轉化為消費主導,所以消費板塊連續兩年的漲幅都處於領先水平。
對於一些新興行業,它們的估值水平雖然不便宜,但大家更看重未來的發展前景,這也是符合邏輯、有理性成分的。這種邏輯跟過去炒小盤、炒績差股、炒地域概念的邏輯還是有差別。
《巴倫週刊》中文版:A股今年的這一輪漲勢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改善?
李迅雷:我覺得對中國經濟轉型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沒有十年、二十年年很難完成。所以,我們不要把股市上漲跟我們的經濟增速變化過多聯絡在一起,我覺得股市的變化更多地是在反映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而透過數學模型分析,A股指數的表現好壞跟我們經濟的好壞,沒有很明顯的相關性。
大家常說“中國股市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我覺得“晴雨表”更多是在反映經濟結構,而不是反映經濟的走勢。
現在股市裡面漲得好的股票往往都是跟中國經濟轉型相關的,而不是跟中國經濟週期相關。A股與中國經濟的週期性變化關聯度不大。實際上,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週期特徵越來越弱了,因為逆週期經濟政策強度比較大、調控頻率越來越高。
但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還是能夠比較及時地在股市上反映出來。
《巴倫週刊》中文版:到7月22日,科創板開板整整一年,這一年的表現是否符合您的預期?接下來科創板的投資價值如何?
李迅雷:科創板在初始階段估計是“優中選優”,第一批、第二批上市的公司可能是科創企業中的佼佼者,因此它們帶來的投資回報是非常驚人的。
今後,隨著科創板的擴容,可能上市條件會相對有所放鬆。註冊制這種政策上的創新,一開始必定會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會有非常嚴格的把關。隨著數量的增加,可能上市的門檻會降低,優秀公司的佔比也會下降。這樣的話,它的整體投資回報率可能不會像第一年那麼高。
03
A股估值體系還有非理性成分
《巴倫週刊》中文版:你如何看待當前階段A股與美股的相關性?有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當中的重要性, A股上漲對於美國、歐洲等股市可能是一個利好訊號,您怎麼看?
李迅雷:我覺得相關性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創歷史新高,A股裡面的創業板也創了近年新高。再比如說,今年上半年醫藥板塊在納斯達克表現比較強勁,基金經理都普遍提高配置比例,在A股市場同樣也是被國內的機構投資者所看好。這反映出全球資本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大了。
這個也跟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度的提升有關。今年以來,境外機構在國內註冊投資公司、證券公司的條件大大放寬了,境外資金參與A股市場的比重也顯著提高。這也意味著 A股跟美股市場的聯動性的提高。
《巴倫週刊》中文版:在疫情發生之前,美國股市經歷了將近十一年的長期“慢牛”。現在,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在您看來,中國市場能否也實現一段超長期的“慢牛”?
李迅雷:如果說我們這個市場發展順利的話,我覺得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看清股市中的“二八分化”現象。比如,過去11年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中,累計漲幅前10%股票的市值佔到其總市值的將近一半。這10%的股票上漲約20倍,而大部分股票都幾乎沒漲,甚至下跌。
中國畢竟還是一個新興市場,我們一定要看到差距所在。如A股跟H股的價差是非常大的,基本上都有30%到50%左右。這也就是說,A股的股價水平普遍要要比H股高出30%到50%,說明A股的估值體系其實還是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成分。
假設H股的估值相對合理的話,那麼A股是不是存在估值偏高的問題?或者沒有整體偏高,是不是存在區域性偏高的問題?如果作為區域性估值偏高的市場,隨著境外投資者參與度的提高,估值的進一步修正是不是還會延續?
我覺得還是要看得更加長遠一點,不能做簡單的類比。美國股市已經有220多年的歷程,而中國股市只有30年的歷程,我們跟人家的差距還非常大。
04
房地產銷量難創新高,人口集中看三條線
《巴倫週刊》中文版:截至6月底,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等多個指標降幅連續5個月收窄。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年內還首次轉正。在經歷疫情衝擊的背景下,國內房地產市場為何能夠快速復甦?
李迅雷:國內疫情主要的爆發期是2月和3月。4月以後疫情已經大大緩解,這與境外形成鮮明反差。二季度國內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所以對房地產的銷售和投資都沒有形成太大影響,主要影響還是在一季度。
到了二季度,房地產銷售出現報復性的反彈。房地產跟普通消費不一樣,它主要是剛需和投資性需求。與旅遊餐飲等服務消費不同,後者“過期作廢”,而疫情對於房地產的銷售不會帶來太大影響,對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影響也不大。一季度本身就是投資淡季,一般等到二季度投資增速會回升,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發現6月的銷售資料已經有點走弱了,強勁的反彈勢頭主要還是在5月。所以,我不認為房地產會有很大的起色。
中國房地產畢竟已經經歷了20年的牛市,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尤其在2018-2019年,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到5%左右,但房地產投資增速依然很高,可以說一枝獨秀。這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延續到今年的話,我想不管有沒有疫情,今年的新房銷量不會再創新高了。我預計,今後幾年房地產銷量也都很難再創新高。
《巴倫週刊》中文版:截至6月,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從2019年8月的4.85%降至4.65%。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等指標上半年也處在較高水平。低利率和寬裕的流動性是否會支撐房價繼續走高?
李迅雷:這個肯定是有一定支撐的,並且我認為利率下行趨勢還沒到位。最近這段時間,利率債的下跌,是因為大家都在預期寬信用,而降息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我覺得,下半年經濟依然有下行壓力,預計還是會繼續降息。
如果降息的話,對於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都是一個利好因素。
《巴倫週刊》中文版:您常常從人口流動視角分析不同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目前來看,還有哪些城市的人口趨勢是有利於當地房地產市場的?
李迅雷:我先不講房價會怎樣,因為誰也說不準如今的房價水平是不是已經反映了未來的預期變化。就像股價上漲了,你說當前的股價是不是已經反映了大家對公司盈利增長的預期?我不知道。
但是,至少從2019年人口資料來看的話,人口淨流入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其中90%的人口增量流到了杭州和寧波。而今年杭州和寧波的房價漲幅也名列全國前茅。說明房價與人口流向存在明顯相關性。
我覺得整個中國人口未來會集中到三條線上。第一條線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包括深圳、廣州、佛山,以及珠海、東莞和惠州。第二條線是杭州灣灣區。除了杭州、寧波之外,還包括像嘉興、紹興。第三條線是長江經濟帶,東部包含了上海、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這幾個城市的人口也是淨流入的。再往中游的話,主要是長沙和武漢,往西部的話主要就是重慶、成都。
未來這三條線上的城市人口還是會不斷增加的,中國的大城市化程序方興未艾,人口集中度會越來越高。
05
房地產投資回報率下降,配置金融資產是長期邏輯
《巴倫週刊》中文版:有機構認為,居民財富正在從房地產和銀行體系中走出來,朝著股市轉移或者“搬家”,並且認為這會是一種長期趨勢。您怎麼看?您也觀察到了這樣的趨勢嗎?
李迅雷:判斷這種趨勢,我們要用資料來說話。從資料來看,我們沒有發現就大量的資金從房地產流出,因為房價現在還比較穩定。沒有確切資料可以證明資金在從樓市流到股市。至於儲蓄“搬家”,居民存款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減少。
但有一點,目前居民收入是略有下降,而消費是大幅下降。這表明資金從消費領域轉移到投資領域。我們看到,公募基金的發行規模出現比較明顯的擴大,這說明股市增量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居民對公募基金的申購。
另外,今年3月以來外資出現淨流入,這也是股市增量資金的一個來源。
《巴倫週刊》中文版:那麼如果現在有投資者在投資房產和投資股票之間面臨兩難選擇,您能給出一些建議嗎?
李迅雷:房子價格越來越高,隨著分母變大,它的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在下降的。比如說,10多年前,你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價格買一套房子,可能現在漲到每平方米五萬元,十倍的投資回報率;但你現在以每平米五萬元買房,未來要漲到每平米十萬元,即實現一倍的回報率會更有難度。而且,不是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增長潛力。另一方面,比房地產更好的那些投資工具如今也更加豐富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配置金融資產,這是一個長期邏輯。中國居民資產配置中,房地產的配置比重過大,大概在70%左右。美國大概30%左右。從未來大格局來講,應該降低房地產的配置比例,增加金融資產的配置比例。金融資產裡面又分為股票、債券、公募基金等產品,準金融資產裡邊還包括黃金等等。
我們現在其實面臨著“貨幣多、好資產少”這樣一個格局,我們應該配置的是好資產、稀缺資產。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稀缺資產的估值是不是太高了?我的建議還是要找專業的人士,把錢委託給優秀的基金經理來配置,他們可以判斷目前所謂好資產的估值到底是貴還是便宜。
就股票投資而言,買股票就是買未來,我們是基於未來預期來判斷目前股價到底是貴還是便宜。如果說它的盈利未來能夠保持每年30%到50%的增長,那麼這樣的股票現在很多是非常便宜的。
《巴倫週刊》中文版: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各大類資產當中您比較看好的是哪些?
李迅雷:第一個,我還是比較看好權益資產。主要是我前面講的好公司、好的行業。這個話講起來容易,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大部分投資者都不具備尋找好公司、好的稀缺資產的能力。我的建議還是買那些優秀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這是這麼多年來最重要的經驗。
第二類,我看好黃金。我認為未來存在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還可能出現全球經濟下行、金融動盪、甚至戰爭等的風險。此外,貨幣超發是這次疫情下的貨幣當局普遍做法。事實上,從1929年至今,美元紙幣增長了330倍,而美國經濟實際只增長了16倍,黃金存量只增長了6.7倍。從1971年開始算,美元紙幣增長了21倍,美國經濟實際增長2.7倍,黃金存量只增長了1.1倍。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黃金既是避險工具,又是投資品。
對於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可以關注一些固定收益類的低風險產品,比如利率債、一些貨幣型產品、保本理財產品等等。
至於房地產,對於那些人口持續淨流入的發達大城市,我覺得還是可以持有,如日本東京在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還會創新高。不過,從大類資產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房地產不是一個很好的配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