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鯰魚入場 本土券商雙輪驅動強身

外資鯰魚入場 本土券商雙輪驅動強身

圖蟲創意 圖

國內券商亟待做大做強。一方面,證券行業雙向開放,外資加速入場加劇行業競爭;另一方面,國內券商業務同質化嚴重,未來將進入整合轉型期。

2020年以來,併購、再融資、股權激勵成為國內券商應對內外挑戰的關鍵詞。有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資券商應該充分利用目前政策紅利,併購重組外延式發展和增厚資本金等內涵式發展“雙輪驅動”,增大自身的規模和體量。

併購整合擴大體量

併購重組是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的重要方式之一。無論是頭部券商“強強聯合”,還是中小券商“抱團取暖”,券商併購重組的傳聞不斷。前不久,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傳出合併的訊息,雙方紛紛出面澄清否認。近日,又有訊息稱,東海證券將被五礦證券收購。

此前,中金公司透過併購中投證券,補足零售經紀業務網點與客戶短板,助力中金財富;中信證券併購廣州證券完成,加速佈局粵港澳大灣區;天風證券收購恆泰證券29.99%股權,藉以提升華西華北等地區的覆蓋能力和業務優勢。

中小券商之間的重組也會“有緣無份”。近日,華創陽安和太平洋證券雙雙宣佈,華創證券終止收購太平洋證券股份。華創陽安沒有過多解釋終止交易的原因,只是說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太平洋證券則提及,因雙方股權轉讓已過約定的三個月。根據7個月前簽署的轉讓協議,華創證券擬以5.5元/股的價格,以現金協議受讓北京嘉裕持有的太平洋證券5.87%的股份,交易總額為22億元。

為何現階段有這麼多關於券商併購的傳言?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小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的大背景下,透過併購重組方式促進券商做大做強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去年11月,證監會推出了六大舉措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包括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豐富服務功能、最佳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大技術和創新投入、完善國際化佈局、加強合規風險管控等。今年4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已有外資券商拿下合資券商控股權,並完成工商資訊變更。

葉小杰認為,併購重組方式有幾大優勢:作為券商外延式發展模式,併購重組透過行業內部資源的整合,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提升券商的綜合實力,從而更好地抵禦外資券商的衝擊。當前券商業務同質化嚴重,併購重組有利於提高行業集中度,更好地佈局創新業務,最終推動券商行業的轉型升級。

葉小杰也指出,併購重組方式存在幾大困境:其一,併購最終要發揮協同效應,實現“1 1>2”的效果,因此合適的併購標的很重要,併購雙方體量、性質等方面應當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其二,券商之間併購,還面臨著體制機制上的一些掣肘。

某非銀券商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中國券商併購重組方面,若干持有兩張以上券商牌照的省市,都具備考慮地方國資控股券商進行合併重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跨省併購整合,則存在地方政府博弈。因此,這需要更高層面上打破行政障礙。

麥肯錫在展望2020中國證券業報告中指出,行業整合已經啟動,未來將進一步集中。目前,國內券商近50%的業務都集中在行業前十手中,很有可能向成熟市場前十大券商佔比大於70%的趨勢發展。比如,國內券商的同業兼併趨勢興起,大中型券商選擇性併購中小券商。推動券業整合的驅動因素包括:頭部券商透過併購補齊業務短板或者擴大區域覆蓋;券商估值低,併購價效比高;中小券商自身發展陷入困境。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併購重組可以擴大市場覆蓋範圍,比如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增強在華南區域業務協同。而券商做大做強的最大路徑還是補充資本金,資本實力決定整體實力。當然,管理和激勵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資本的前提下,有好的管理和激勵,就會產生龍頭券商。

再融資增厚資本

券商還可以透過增厚資本實力進行內涵式發展。

王驥躍強調,擴大資本金依然是當前國內券商做大做強的的首要路徑。與高盛等跨國投行比較,國內券商在資產規模等方面差距很大。國內券商不僅需要提升綜合資本服務的能力,還要打破各業務的條塊分割機制,創設更多的產品,提升跨境業務服務能力,要從服務於監管的通道徹底向服務於客戶、服務於資本的資本中介、資金中介業務轉移,要回歸金融的本質。

《國際金融報》記者整理獲悉,再融資新規落地後,國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第一創業、中原證券、南京證券紛紛修訂定增預案,募資金額分別為150億元、200億元、130億元、60億元、52.5億元、60億元。浙商證券、西部證券根據再融資新規釋出定增預案,擬分別募資不超過100億元、75億元。這8家券商募資總額約827.5億元。

截至6月11日,海通證券、南京證券、國信證券、第一創業、中原證券、西南證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申請均獲得中國證監會稽核透過,涉及592.5億元。

再融資新政對戰略投資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也意味著該融資渠道有一定門檻。葉小杰向記者直言,目前獲批的券商以大中型券商居多,行業分化或加劇。大型券商憑藉其綜合實力和品牌信譽,能夠相對輕鬆地從資本市場上獲取資金,這將導致資源更多地向頭部券商傾斜。而中小型券商能否說服投資者,其募投的專案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是其再融資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券商探索股權激勵

面對外資券商的競爭,如何吸引並留住人才是本土券商提高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新《證券法》實施以來,國泰君安成為首家實施股權激勵的券商。近日,國泰君安釋出公告稱,擬用21.7億元自有資金回購不超過8900萬股A股股票,作為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權激勵計劃的股票來源。首次激勵物件範圍包括公司執行董事等451人,授予價格是現價的一半。

王驥躍告訴記者,券商是“資本密集型 人力密集型”行業,券商做強離不開優秀人才的支撐,激勵機制可以吸引並留住人才。此前,推出員工持股或股權激勵的券商數量屈指可數。新《證券法》為證券公司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鬆綁,未來將會有更多券商參與股權激勵。

葉小杰表示:“一方面,券商是典型的人力(智力)密集型行業,核心骨幹對於券商各板塊業務的影響很大,股權激勵有利於券商更好地捆綁核心團隊的利益,從而建立起長期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券商行業探索股權激勵也有利於促進自身轉型升級,從而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

“券商探索股權激勵也有難點,主要是券商行業受市場整體影響很大,因此如何設定業績指標與行權條件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最好能夠把市場因素剝離出去。”葉小杰進一步指出。

對於券商如何做大做強,葉小杰提出建議,“首先,中資券商應該充分利用目前政策紅利,大力推動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併購,增大自身的規模和體量,從而為做大做強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應該不斷探索創新業務,促進盈利模式的轉型,探索其他業務板塊的盈利增長點。最後,中資券商應該積極‘走出去’,打造全球化能力,才能真正有效應對國際大投行的衝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60 字。

轉載請註明: 外資鯰魚入場 本土券商雙輪驅動強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