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新形勢下企業如何打造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講座中,波士頓諮詢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陳慶麟說,無論是從需求還是從供應、製造、倉儲等方面來看,未來全球供應鏈將面臨巨大變化。
從需求方面看,企業疲於應對需求波動,規劃準確率顯著降低,大部分企業的需求規劃模型不支援短期、高頻需求波動;從供應方面看,供應資訊不準確、不及時,部分企業的既有、在途庫存資料與真實情況不符,部分供應商資料只能靠人工更新,同步不及時,供應商質量和穩定性面臨挑戰;從製造方面看,主流工廠仍然大量依賴人工運作,不能應對各地區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數字化製造亟待普及,工廠的物流數字化水平低,無法快速調整工藝流程;從倉儲方面看,區域化倉儲運營面臨風險,貨物外運的波動如中斷或者減少導致倉儲空間告急。
“長期以來,多數企業均低估供應鏈受重大沖擊的風險,最近一兩年的情況暴露全球範圍內供應鏈的種種問題。展望未來,疫情前景、地緣政治都有很大不確定性,促使企業反思供應鏈風險和衝擊,提升供應鏈韌性將成為多個行業的重點關注議題。”陳慶麟說。
企業可在供應鏈全鏈條的各個環節,採取一系列舉措來提高韌性。“從上游的供應商和生態圈來說,企業應最佳化原材料和零部件庫存,提高供應鏈韌性;調整現有供應商組合,在其他區域訂立備用供貨安排,促使供應商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它地區;稽核新供應商資質,儘管其初期供貨規模較小,但此舉有助於提高供應商多樣性。”陳慶麟分析,從生產網路來說,企業應認定後備合同加工外包企業的資質,以應對突發狀況;擴大產能,提高靈活度;調整現有生產網路的規模,提升備用產能,確保緩衝餘量;回遷或區域化重組佈局生產設施以防範特定國家風險。
在下游的渠道與客戶方面,陳慶麟希望企業最佳化成品庫存,新增分銷合作伙伴,提高備選餘地;最佳化運輸模式組合(例如權衡空運和海運);反思重塑分銷戰略(例如外包與內包);將倉儲/配送中心移至毗鄰終端市場的地區。
針對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管理上存在的上述困難,陳慶麟觀察到,企業界對供應鏈的期望有了重大變化:從成本效率導向,轉向穩定、可靠與靈活的平衡;增加產品庫存,以提升穩定性;開拓多元化交付渠道,以提升可靠性;將倉儲點設立在更靠近客戶的地方,以確保靈活性。因此,未來的、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應該具備四個特徵。
首先是多元化,多元化供應網路,引入備選供應商,確保供應靈活度。陳慶麟認為,企業應建立多元化供應商網路,確保合適的第二/第三供應來源,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增加靈活性;確保現有供應商價格、供應保障及運力方案,確保供應靈活性,及時預測品類層面的需求轉變和相關的供應市場變化,同時保證合同靈活性,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供應環境。
其次是區域化,區域化佈局,確保關鍵市場/資源的可及性。“從基於全球自由貿易/市場準入的全球供應鏈到以區域叢集和貿易集團為中心的區域化佈局轉變。企業相關部件和裝配在區域內實現近岸生產,總裝更加靠近最終客戶,減少供應鏈複雜度,對全球最佳成本要素的利用有限。”陳慶麟說。
再次是敏捷化,敏捷化產銷協同,提升對市場波動的響應速度。陳慶麟建議企業,每月透過產銷協同會,開展中期規劃,根據不斷變化的供需關係,協調應對方案與計劃;每週甚至每天召開協調會,實現短期供需平衡,透過在產品組合/庫存層面的快速供需決策,協調生產/供應/物流相關方,最大化提升供應鏈業績。
最後是數字化,數字化供應鏈全環節,提升端到端的韌性。在陳慶麟看來,這就要實現場景化、AI,進行需求預測與資源配置,基於AI的需求預測,場景化評估,決策資源配置;透過統一介面,瞭解包括合作方在內的全方位情況,快速診斷並解決日常執行中的問題,進行預判、模擬,模擬供應鏈波動程度,分析潛在方案、降低風險。在這一過程中,陳慶麟認為,企業還需要搭配跨職能的敏捷團隊,加速行動,減少壁壘,進行目標一致的跨職能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