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完醫療熱點又拿免稅牌照,斬獲8連板後格力地產再收問詢函
雖然頂著“地產”之名,但格力地產在房地產行業的聲音卻越來越小,相反在其他領域屢受市場關注。記者注意到,從3月17日到6月3日不到3個月時間內,格力地產接連3次遭到上交所問詢,問詢內容從生產口罩到收購科華生物,這次則是關於計劃重組珠海免稅集團。
在此之前,格力地產公告稱,擬採用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免稅集團100%股份,同時以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募集不超過8億元配套資金。
訊息一出,低迷了數年的格力地產股價應聲大漲,從5月25日復牌第一天起至6月3日連拉八個漲停板,今日漲幅一度接近8%,最終報收11.47元,漲幅0.97%。按5月8日停牌前的5.3元收計算,格力地產復牌以來,股價漲幅達到116.4%。
定增投資人終“解套”
根據格力地產5月22日復牌前夕提交的《要約收購報告書》,控股股東珠海投資孫公司玖思投資以部分要約收購方式,向除珠海投資以外的其他公司股東收購8.89%公司股份,要約價格是6.5元/股。
短短几天之後,格力地產的股價顯然已遠超要約收購價格。為此,格力地產不得不緊急釋出風險提示公告,根據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網站釋出的資料,2020年6月3日公司靜態市盈率為44.49,滾動市盈率為66.38,公司所處房地產業靜態市盈率為8.06,滾動市盈率為8.38,公司市盈率指標高於行業水平。因此,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公司股票二級市場交易風險。
同時,在股價的一路飄紅之下,亦有被套多年、參與定增的機構開始悄然離場。5月25日至6月3日期間,廣州金控、廣州市玄元投資分別減持2061.09萬股,合計減持股份佔格力地產股份總數的2%。2016年8月,格力地產控股股東珠海投資以約6.5元/股(考慮分紅因素後)的價格與廣州金控、廣州市玄元投資等6名定增方簽署《附條件遠期購買協議書》暨兜底協議。該協議顯示,在格力地產定增股份鎖定期滿後一年內,如格力地產股票二級市場收盤價未達到一定條件,則可能觸發向定增物件購買其定增股份,購買價格為6.78×(1 6.5%×2)元/股,即7.66元/股(考慮分紅因素後約7.3元/股)。
彼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呼之欲出,多隻大灣區概念股受關注,格力地產因傳統的地產資源和運營優勢,尤其是較早發力於口岸經濟、海洋經濟產業、現代服務業及現代金融業而被看好,定增募資正是為了滿足格力地產加快轉型的需求。
但事與願違,定增完成之後,格力地產的股價持續低迷,參與定增的6家機構也未能減持離場,廣州金控等定增物件與珠海投資還曾因此對簿公堂。
不過,近期股價暴漲給了被套已久的投資者“出逃”的機會,且對於是否仍存在減持計劃,包括其他4名尚未減持的機構在內,6家定增股東均不予回應。格力地產在風險提示函中也提醒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上述定增股東減持的風險。
格力地產亦指出,本次交易需經有權監管機構核准後方可正式實施,能否取得上述批准、核准、備案或許可存在不確定性,取得相關批准、核准、備案或許可的時間也存在不確定性,提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本次交易的風險。
聯姻“金牌照”
對於收購免稅集團一案所引發的股價暴增,上交所高度重視,再度下發問詢函,詢問格力地產關於標的資產、交易目的以及交易方案等方面的問題。
資料顯示,免稅集團成立於1987年9月20日,註冊資本為5億元,目前已發展成為以口岸免稅品特許經營服務為龍頭,集百貨零售、商業物業經營、國內外貿易、倉儲物流、跨境電商及酒店經營管理為一體的大型集團式企業,是全國僅有的5家擁有可競標運營免稅業務牌照的企業之一。
業內普遍認為,格力地產股票之所以突然受到追捧,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這個“金牌照”。此外,珠海投資旗下還擁有頗具含金量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的運營權。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此前正是由格力地產負責建設,在2018年珠海口岸完成建設後,格力地產也參與到了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的運營管理工作中。因此,兩家重組之後的能量被投資者極度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地產與免稅集團的重組事項在業內看來非但並不突兀,而且早有端倪。因為,兩家企業並不僅僅是同屬於珠海國資委控制這麼簡單。
早在1月14日,珠海市國資委就已經決定,將免稅集團託管給格力地產控股公司珠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珠海投資”)。同時,格力地產董事長魯君四也開始兼任免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等職務。
所謂“託管”,其實是國企深化改革實踐的產物,即企業資產所有者將企業的整體或部分資產的經營權、處置權,以契約形式在一定條件和期限內,委託給其他法人或個人進行管理,從而形成所有者、受託方、經營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相互利益和制約關係。
可以說,兩家公司此時開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親兄弟”了。
去地產化腳步加快
相對於如火如荼的醫療和免稅業務等“副業”,格力地產房地產主業卻發展十分平平。
尤其是近兩年,其“去地產化”腳步愈加迅速,即便營收比例上仍以房地產為主,但格力地產一直致力於成為一家集房地產業、口岸經濟產業、海洋經濟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現代金融業於一體的集團戰略化企業。
從年報資料上看,2018年,格力地產除房地產之外的其他各項業務營收佔比還僅有5%。到了2019年,其海洋經濟產業即實現營業收入16.56億元,佔其總體營業收入的39.5%。
相反,房地產主業方面,自2015年脫離格力集團後,格力地產始終未能進入房地產發展的快車道。即便在國內房地產市場一片火熱的時刻,格力地產營收也僅出現微增甚至負增長,2016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31.22億元、31.3億元、30.78億元。
2019年,格力地產的業績出現近年來少有的較大漲幅,實現營收41.93億元、同比增長36.19%。不過,這一逆轉主要由激增的代建業務所帶動,而其房地產業務板塊營收僅有23.47億元,同比下滑1.77%。
前景雖然美好,但格力地產的此次重大資產重組虛實幾分,是否以資產重組之名行拉昇股價之實,也是投資者心有警惕的核心原因之一。為此,上交所在問詢函中,也著重要求企業,結合房地產主業情況,說明本次重組完成後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業務模式,以及補充說明本次交易完成後的整合計劃及具體措施,並充分提示整合風險。
此外,對於格力地產之前幾乎從未涉足過的免稅品銷售業務,上交所也要求公司結合行業政策趨勢、行業集中度趨勢、標的公司對經營資質的依賴程度、市場佔有率、線上線下銷售佔比、採購成本等,說明免稅集團的市場競爭力情況,並請財務顧問發表意見。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