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形勢和艱鉅繁重的任務,“六保”目標和任務如何實現?在16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上,與會經濟學家圍繞“‘六保'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們表示,應對前所未有的衝擊,需要高瞻遠矚的謀劃和精準有效的措施。“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以“六保”促“六穩”,是中央基於底線思維提出的重大戰略。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緊盯重點、聚焦難點、疏通堵點,在“精準”“有效”上下功夫,“六穩”“六保”齊發力,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切實做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保就業、保民生:
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是關鍵
民心穩,人心穩,社會穩。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是“六保”的底線,也是“六穩”的關鍵所在。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前,如何確保就業大局穩定、怎樣兜住民生底線?對此,專家學者們表示,非常時期,要緊盯需求、多措並舉,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把保就業、保民生時刻不放鬆地抓起來、動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對經濟社會和民生帶來特殊的衝擊。總的來看,由於經濟衝擊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復甦軌跡的形狀,歸根結底取決於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本身的流行病學曲線的形狀。眼下,面對疫情的各種反覆,關鍵要保持定力,毫不放鬆地持續推進復工復產工作。
“根據這次疫情衝擊的特點,就業恢復不能等待經濟復甦,而應該是經濟復甦的邏輯起點和發動環節。”蔡昉特別強調,迅速恢復充分就業可以使居民收入回到增長的軌道上,居民消費能力得以復甦和擴大,以國內消費需求的拉動力促進供應鏈的修復,並推動經濟增長迴歸潛在增長率。
那麼,疫情之下究竟該如何推動就業的恢復與穩定呢?蔡昉指出,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來推動,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恢復並保持新創企業增長速度,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為多種所有制、多種業態、多種經營模式和多樣化就業形式創造更好條件。二是針對不同失業因素綜合全面施策,擴大公共就業服務範圍,提升政府援企穩崗措施實施效率,減少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透過社會政策託底民生,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降低週期性失業率。三是加大人力資本培養力度,擴大高中、高職和高校招生規模,提供技能培訓以及創造培訓型公益崗位等,以工代賑,從而抵消勞動力市場失靈的消極效應。
“在這次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是低收入群體,必須把就業和民生放在第一位”,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看來,保民生、保就業,特別是對低收入者進行精準救助,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還可以提振消費,是“一石二鳥”之策。對此,他給出了兩條具體思路,一是繼續發揮消費券的促進消費作用,以消費券為契機推動消費邁上新臺階。建議採取消費券不繫結特定使用用途的方式,使消費券的效用得以更好釋放。二是應對低收入群體進行精準識別,採取多種方式,使他們納入社保的保障範疇中。
保市場主體:
千方百計紓解企業困境
守住“六保”底線,當務之急是保市場主體。與會經濟學家們表示,要千方百計紓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受困的問題,精準發力、有效落實,確保政策用在該用的企業上、該用的領域中。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看來,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助力。目前中小企業已佔到國內市場主體的90%,既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也是創新的重要源頭,很多顛覆性創新都來自小微企業。他表示,保市場主體,就應該有專門為小企業服務的機構,對小微企業的內在需求精準把握、準確觸達,特別要創新對小微企業的支援方式,精準施策、對症下藥。
談到如何精準有效地支援市場主體,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的觀點是:短期來說保市場主體是最重要的。但是保市場主體不能普遍“撒胡椒麵”,必須利用大資料等手段精準施策,將有限的資源投放到最值得保的市場主體中去,幫助企業渡過暫時難關。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透過海關資料、增值稅資料、社保資料等,精準識別企業的受衝擊型別和領域,還要根據受困企業的衝擊因素,因企施策、精準發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則表示,精準有效支援市場主體,要特別注意三個特殊問題:一是製造業中的隱形冠軍類中小企業,並非處在某條產業鏈中,而是面向全球產業網路,需要特殊支援。二是服務類短鏈中小企業,可以直接支援,更應該利用消費類平臺支援。三是全球不確定性如此大,企業情況千差萬別,應該允許企業有不同選項。比如,復甦快產業中的強企業,可以用足勁兒先“吃飽”;復甦慢產業中的弱企業,則應該少點消耗、等待轉機。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五條建議”可細品
受疫情衝擊,逆全球化思潮湧起,全球產業鏈將會有所調整。對此,與會專家表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於“六穩”至關重要,有助於透過打通中國經濟的內迴圈實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大迴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將是持久而深遠的。他對如何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出了五條建議:一是繼續開展全球產業鏈合作,解除不必要和超標準的管制措施,建立快速通道,保障國際物流暢通,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二是最佳化營商環境,提升外商企業的根植性。要透過放寬外資准入限制,更好保護外資合法權益,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增大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三是做好極端情況下供應鏈應對預案,營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形態。四是下決心推動可能“斷供”的短板產品的國內替代。支援國內企業加快替代步伐,擴充套件本土的供應商,形成可替代的供應鏈。五是順應產業鏈區域化特徵,加強東亞地區特別是中日韓供應鏈連結和合作。
落實“六保”:
應張弛有度 力戒形式主義
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是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題中之義。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落實“六保”任務,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應從企業需求出發制定政策。特別要聽取市場主體的意見,保證政策管用,讓基層、企業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晶則提出,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堅持底線思維,還要防止洪水滔天,特別要重視政策支援的量和度,應理性剋制、留有餘地,做到穩槓桿不能丟、防風險不能忘。
最後,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統籌實現“六保”,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既要協同發力,更要張弛有度。面對複雜嚴峻的形勢,要密切監測經濟執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執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研究制定有力管用的政策措施,強調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把具體部署落到實處、落到細處,全面抓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從而努力實現“六保”的目標任務,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