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8月21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寶武”)獲悉,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寶武已於8月21日在太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日,山西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與中國寶武簽署了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太鋼集團”)股權劃轉協議,推進太鋼集團與中國寶武的聯合重組。
根據股權劃轉協議,山西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將向中國寶武無償劃轉其持有的太鋼集團51%股權。
此次聯合重組,是中國鋼鐵業又一聯合重組的重大舉動,意味著中國寶武億噸夢想即將實現。2019年,中國寶武成功重組馬鋼並實現對重鋼的實際控制,粗鋼產量達到9547.3萬噸。太鋼集團2019年實現粗鋼產量1086萬噸。
中國寶武方面表示,將加快實現“億噸寶武”戰略和“全球鋼鐵業引領者”的願景目標。
中國寶武是中國第一個“億噸級”的超級鋼鐵企業集團,由原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鋼鐵(集團)公司聯合重組而成,於2016年12月1日揭牌成立,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2019年,中國寶武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實現鋼產量9546萬噸,營業總收入5522億元,利潤總額345.3億元,經營規模和盈利水平位居全球第一,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111位。
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曾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說,“億噸寶武”指日可待。他在2019年中的一次釋出會上表示,按照寶武現有的產品結構,1億噸產量每年營收大致在5000億元,非鋼收入如果達到超過鋼鐵的目標,那就是再加5000億元以上,這將會達到年營收超過萬億元。不過即便達到了1億噸產量,在全球超18億噸鋼鐵總產量中依然只佔5.56%,一個成熟的市場,必然是產業集中度比較高的。
但是,集中度低的問題已困擾中國鋼鐵業多年。2019年,中國粗鋼產量排名前10位企業的產量佔全國比重為36.6%,比2015年僅提高2.4個百分點。中國鋼鐵產業分散度很高,不僅低於上下游行業,也低於國外同行。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表示,中國鋼鐵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集中反映在行業集中度較低上,呈現出產量大、企業多的特點,市場競爭激烈,難以做到協同應對市場變化。
早在2016年9月,國務院就釋出了《關於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處置殭屍企業的指導意見》,寶武重組以及此次中國寶武與太鋼集團的聯合重組,正是落實此項檔案的重要舉措。
這份檔案明確提出鋼鐵產業兼併重組分“三步走”,目前已進入第三步(2020年-2025年)實施階段——“大規模推進鋼鐵產業兼併重組”。總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家-4家、4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6家-8家和一些專業化的鋼鐵集團,例如無縫鋼管、不鏽鋼等專業化鋼鐵集團。
未來五年,中國鋼鐵業仍要加快市場化兼併重組,組建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數家超級特大型鋼鐵集團,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而目前已進入很好的視窗期。這是一個機會。
中國寶武在其發展規劃(2016-2021)中指出,中國寶武發展願景是成為“全球鋼鐵業的引領者和世界級企業集團”,分兩步走:一是2016-2018年,六大業務板塊的佈局初步形成,鋼鐵業保持7000萬-8000萬噸產能規模;二是2019-2021年,按“一帶一路”倡議部署的國際化佈局完成,鋼鐵產能規模提升至8000萬噸至1億噸規模。同時,六大業務板塊協同發展,中國寶武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產業資本投資公司。
根據此次協議,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寶武將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將山西的資源能源及工業基礎優勢與中國寶武的產業、資本、技術及管理優勢充分結合,圍繞不鏽鋼製造加工、焦煤資源開發利用、碳基新材料產業佈局、區域煤化工產業鏈聯動發展、輕金屬材料產業發展、新基建及數字經濟、迴圈經濟產業發展、礦山資源整合開發、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等若干領域及專案開展深入合作,探索推進產融結合、產教融合、產城融合,協同推進科研創新,攜手開創央地合作新篇章。
經濟觀察網記者瞭解到,太鋼集團是集鐵礦採掘和鋼鐵生產、加工、配送、貿易為一體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全球不鏽鋼行業領軍企業,具備年產1294萬噸鋼(其中450萬噸不鏽鋼)的生產能力,可生產不鏽鋼、碳鋼和複合板材三大系列產品。2019年,太鋼集團資產總額1284.7億元,實現粗鋼產量1086萬噸,營業收入797億元,利潤總額35.13億元。
太鋼集團方面表示,將在山西省和中國寶武的共同支援下,快速實現協同效應,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綜合競爭能力,鞏固全球不鏽鋼領軍企業地位,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提升太鋼集團對山西省經濟貢獻的可持續增長能力,力爭5年內建設成為中國寶武不鏽鋼產業一體化運營的旗艦平臺公司、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鏽鋼全產業鏈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國寶武與太鋼集團聯合重組還需上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並履行相關監管審查等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