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家底曝光!央行到底有多少錢?

01

上一篇文章漫無目的海吹了一番,這一篇文章想談點正經的,重點談談央行下一步應該重點乾點啥,以及基礎貨幣的重要作用。

我們知道,前幾天央行出臺了一系列經濟資料。其中一個經濟資料比較亮眼,那就是今年4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1%,創2017年1月份以來新高,訊息傳出來之後,輿論圈立馬熱鬧起來了,不少金融圈同行紛紛找出前幾年關於央行大放水的新聞,喜滋滋地改寫起來。

而事實上,4月份的廣義貨幣M2資料本身是不過一個特例,是央行面臨疫情突襲實施一輪輪“飽和式貨幣供給”的必然結果。為了應對疫情,央行在2020年前4個月3次“降準”,釋放了1.75億基礎貨幣。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疫情發生後,廣大中小微企業的日子都很難過,就連知名博主都在反映最近幾個月的打賞少了,吃瓜群眾變摳了。

央行為了使商業銀行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充足的彈藥,也放低了對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要求。目的在於使銀行資金能夠投入到實體經濟,實現信貸擴張。我們看M2的資料就會知道,央行這一系列神操作,多少有一定的效果。

當然,央行這種“飽和式貨幣供給”不會持續太久,當經濟恢復常態之後,M2的資料自然就下來了。正如一個人生命垂危的時候被送進ICU,剛開始肯定要加大藥劑,保命要緊,但等到病情穩定之後,就得恢復常態慢慢養了。

M2創了新高,而事實上,2020年1-4月央行資產負債表一直在收縮,我們從下圖央行“總資產”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晰。

從上圖可知,2020年1月,“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為37.3萬億,而到2020年4月,總資產降為36萬億,整整縮水1.3萬億。這個圖表終於被我找到了,最近幾天央行網站資料庫死活打不開,網管都不上班了嗎?這裡強調一下,這個表太重要了,整篇文章都用得著。

央行資產負債表縮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縮表”,也就是縮小資產負債表。

個人建議,無論大家學不學經濟學,都要了解一個會計恆等式:總資產=所有者權益 總負債。就比方說你家裡有100萬,其中70萬是自有資產,30萬是借的,那麼你家的總資產就是100,所有者權益為70萬,總負債為30萬。

央行作為政策性銀行,是非營利性機構,其所有者權益為0,即總資產=總負債。通俗點說,央行所有的資產都是借的,都不是自己的錢。央行“縮表”就意味著央行把資產賣了,負債也就跟著減少了。

當然,想徹底瞭解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必須瞭解央行是如何發行貨幣的?

事實上,央行發行貨幣的過程比較反直覺。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操作與商業銀行不一樣,它是先有資產、後有負債,央行可以透過主動增加自身的資產規模,創造相應的負債,這個負債其實就是貨幣。當然,如果理解不透這句話也沒事,不影響文章的閱讀。

央行印刷的人民幣,本質上就相當於在國內可以通用的“欠條”。這個欠條就是央行對欠條持有人的負債,由於這個欠條是通用的,老百姓才可以拿著人民幣在市場上隨便買東西。

那麼, 央行創造出人民幣,然後主動背上這筆負債,去幹什麼了?

兌換外匯、借給政府、給商業銀行貸款,反正這筆負債立馬變成央行“總資產”中的專案。2020年4月,央行總資產為36萬億,其中外匯為21.2萬億,“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為10.8萬億。

我們從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外匯與“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兩者加起來就是32萬億,佔央行總資產的89%。

這21.2萬億的外匯是怎麼來的呢?

一部分是企業出口到海外的收入。

在2012年之前,由於中國缺乏外匯,我們一直實施的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居民沒有保留外匯的權力,企業出口等外匯收入必須賣給指定銀行,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以前我們國家窮啊,就盼著出口創匯的那點dollor買國家建設必需的戰略物資呢!2012年之後,國家才正式允許企業與個人可以保留外匯收入。

另一部分是老外在中國投資、生活所兌換的外幣。

這部分錢雖然名義上以外匯的形式體現在央行總資產中,但是外人畢竟是外人,這些肉不可能爛在中國鍋裡的,早晚得跑,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防著這些洋鬼子的資金走向。

“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就是央行利用各種貨幣工具,如大家在各種財經網站上所聽到的麻辣粉、特麻辣粉、酸辣粉、抵押補充貸款為商業銀行提供“基礎貨幣”,成為商業銀行的債權人。

雙方交易方法很簡單,一手交錢,一手交抵押物。

商業銀行向央行提供給足額的抵押物,央行借給商業銀行錢,當然借錢得有利息。如果利息低,說明央行希望商業銀行把這些錢再借出去,如果利息高,說明央行不希望商業銀行把錢借出去。

當然,央行除了使用貨幣工具為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還有再貸款、再貼現、逆回購等其他方法,這些專業術語大家不瞭解也沒事。

我們從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央行主要透過外匯與貨幣工具為市場提供“基礎貨幣”。截至2020年4月末,央行總負債中的“基礎貨幣”餘額為31.16萬億,比上月下降6118億,在這裡敲一下黑板,大家要注意,央行總負債中並不全都是基礎貨幣,但佔總負債的90%。

那麼,什麼叫做“基礎貨幣”呢?

在上篇文章我已經講過,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由“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組成,它具備使貨幣供應量成倍擴大的能力。

我們知道,廣義貨幣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我們從4月份經濟資料可知,基礎貨幣數量減少,而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卻創2017年1月新高,這是怎麼回事?

這隻能是“貨幣乘數”變大,即貨幣流通速度提高了的緣故。我去專業財經網站核實,事實也是如此。截至2020年4月,貨幣乘數已經擴張至6.72,創了歷史新高。

當然,正如前文所講,貨幣乘數擴張至歷史新高,是前期商業銀行在央行的督促下加大業務量的結果。

有人擔心這部分錢進入房地產,這個倒不會。

2018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就一直貫徹貨幣流動性的“精準滴灌”方針,堅決不搞大水漫灌。2019年10月份,央行還搞了個LPR,針對房地產貸款的5年期LPR一直沒有怎麼降,即使降的話,也跟“擠牙膏”似的,大家基本不用擔心資金進入房地產的事情,但是個人資金進入房地產央行也管不了。

我在這裡順帶說明一下,4月份居民存款從銀行跑出來7996億人民幣,這些錢也沒有進入房地產。

我估計一部分錢是取出來填窟窿去了,疫情發生後,不少人處於失業或隱性失業狀態,賺得不夠花,只好動用存款。還有一部分人適當地消費了一把。就拿我來說,3月份我在家裡宅著,4月份我帶家裡人下了幾次館子,給家人買了幾件衣服,這就比3月份多花了幾千元,當然,這不算報復性消費。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但是絕對不是拿去買房了。

02

未來,央行工作的重心一定是增加“基礎貨幣”的供給,難道不怕通貨膨脹嗎?

其實,增加基礎貨幣的供給,並不一定會引起通貨膨脹。

過去幾十年,中國就發行了許多貨幣,但是並未出現通脹,這是因為這幾十年中國享受了巨大的全球化技術紅利,然後又疊加計算機、網際網路、資訊科技革命,一次次的技術與產業鏈引進,自然需要大量的貨幣跟進。

而如今,當今世界各國都處於產業革命的“青黃不接期”。

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紅利已經吃盡,而以5G技術、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尚未真正到來,相關技術並沒有形成穩定的利潤點,全球經濟只能在存量空間中進行博弈。

這時候,央行必須支援“長期資金”與“科技創新型企業”相結合。

因為我們知道,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研發活動需要付出大量的資金與時間成本,如果這些企業從商業銀行中獲取的是一些短期資金的話,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的科研需求。

同樣的道理。如果商業銀行無法從央行那裡獲得足夠“基礎貨幣”的話,它也不願意釋放長期資金給企業或個人,只願意釋放短期資金。獲取短期資金的企業或個人,由於資金很快就要歸還銀行,也只願意幹一些“快進、快出、賺快錢”的事,這隻會促使大量資金進入股市或樓市等投機性領域。

為了克服這一弊端,央行必須想方設法為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基礎貨幣,並且保證商業銀行把這些資金更多投放在科技創新型企業中。

只要能夠保證這兩樣有效實施,我們並不用擔心廣義貨幣M2的增速有多快。

事實上,只要進入市場中的資金以股權資本為主,由於這些資金都是願意與企業“同生共死”、“榮辱與共”的長期資金,貨幣流通速度自然下降,貨幣乘數也會穩定在低位,M2的增速也不會高。

03

當然,這些事情的達成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在“央行資產負債表”總資產中,外匯佔款達到21.2萬億,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有10.8萬億,而這兩項資產各有各的問題。

我們先說外匯佔款:

我們知道,21.2萬億的外匯佔款並非以人民幣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外幣的形式存在,其中就包含央行持有美國的1.09萬億美元國債。這些外匯在中國無法流通,更無法產生貨幣乘數,這就相當於21.2萬億的外匯凍結在央行資產中。

這樣的話,釋放基礎貨幣的重任就只能交給“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上了。

我們再來說“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

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主要就是央行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商業銀行為央行提供足額抵押物,央行透過再貸款、再貼現、逆回購與貨幣工具為商業銀行提供資金流動性。

當前,我們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商業銀行把相當多從央行獲取的資金投入到與房地產相關的信貸中去。2008-2017年,國有四大行累計發放貸款253萬億,其中有88億貸給房地產公司與個人住房貸款,佔比達到35%。

我們對25家上市銀行信貸進行分析,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與全部貸款的比值,國有行佔30%,股份行佔17%,城商行佔10%,這些資料看到我內心十分憂傷。如果哪天老百姓還不上房貸了,這不是老百姓破產的事情那麼簡單。

後期,如果科技創新型企業想獲取足夠資金的話,就不得不從房地產信貸中逐步去“置換”資金。

而央行用科創資金置換房地產信貸必須小心翼翼。

這是因為中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大多以土地、房地產作為抵押進行發放的,土地信用與商業銀行信用掛鉤,商業銀行信用與央行信用掛鉤,央行信用與人民幣信用乃至國家信用掛鉤,這種貪吃蛇一般的關係,使得土地信用就與人民幣信用乃至國家信用掛上了鉤。

由於土地信用與人民幣信用、國家信用掛鉤,後期中國必須以“穩房價”為主。

其一、房價不能上漲。

如果放任房價上漲的話,房地產的貨幣化只會引起其上下游資產價格暴漲,資產暴漲之後的暴跌,只會使人民幣信用掃地,畢竟房價已經成為人民幣信用之錨。

其二、房價也不能下跌。

國外一個叫費雪的,寫了一本書叫做《繁榮與蕭條》,該書主要闡述一個理論——“債務通貨緊縮理論”,用這個理論可以解釋房價下跌的壞處。

該理論指出,房地產資產的縮水,導致銀行下調授信額度,企業借貸成本上升,企業為了自身運營,只能選擇拋售資產,集體性拋售資產的行為會引起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銀行授信額度的進一步下調,從而形成惡性迴圈。這就相當於:你媽討厭你,見了你總想打你,她打了你,你也討厭她,你媽見你討厭她,見了你就手癢癢,這也是一個惡性迴圈。再加上,由於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房價的下跌也會使地方政府債務難以為繼。

當前中國的房價現實是,房地產價格無法體現其真實價值,今天標價500萬,明天就標價510萬,房價僅僅體現為一種貨幣現象,即房地產的貨幣化。

04

房地產貨幣化不可取,最近坊間所熱議的“財政赤字貨幣化”更不可取。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聽起來挺“高大上”,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央行直接印錢給國家,用於彌補政府財政赤字。

事實上,財政赤字貨幣化不過是臭名昭著的“現代貨幣理論”中的一種。

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許多國家央行都在開動印鈔機,大力實施財政赤字貨幣化,大幅度擴大債務規模,這種做法只會使一國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加劇。

面對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兩大難題,西方國家只好在兩者之間做取捨。後來,這些國家都心有靈犀地選擇控制通貨膨脹率,放任發行貨幣的發行規模。

這種做法的後果是,超發的貨幣不能流入商品市場,只能流入房地產、股票、債券及金融衍生品市場,這也成就2008年以來美國長達十年的股票大牛市以及2012年以來的美國房地產牛市。

道瓊斯工業指數十年大牛市

美國房屋價格指數已經超過2008年

然而,樹不能長到天上去,一個國家不可能無止境地超發貨幣,即使擁有貨幣霸權的美國也不行,資產貨幣化的遊戲更不會永遠玩下去。

美國的日子過不好,中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畢竟,中美兩國2020年的處境與2008年已經不一樣了。2008年的時候,中國還沒有那麼強大,甚至還是美國全球“扶持”產業的物件,中美兩國才能夠攜手渡過危機,美國也樂於把自己的資金注入中國。

那時候,美國的全球化戰略與中國的城市化戰略都可以會心一笑,各取所需,沒毛病。

而現在不一樣了。2020年的中國已經足夠強大,美國不敢再“養龍為患”了。這才有了美國佬接著“敗家子”瑞幸收拾“中概股”,鼓動全球資本離開中國,藉著疫情處處汙名化中國。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只能採取“針鋒相對”戰略。

美國找中國麻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還擊,美國無暇顧及中國的時候,我們也不挑逗他。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對於中國央行而言,央行一定要堅持自身政策的獨立性,同時控制貨幣發行規模,讓資金流進該去的地方,中國經濟一定要擠掉水分,補充新鮮血液。

畢竟,國家富強才是對抗一切妖魔鬼怪的最強武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315 字。

轉載請註明: 央行家底曝光!央行到底有多少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