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退市,教會了我們什麼?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6月27日,在連續兩次收到納斯達克退市通知之後,瑞幸最終選擇了放棄掙扎,宣佈撤銷召開聽證會的請求,並在29日“如約”退市。

曾以火箭般的速度創下了最快IPO的紀錄,最終又戲劇性地成為了納斯達克最快退市的中國公司。瑞幸在過去受到的所有敬佩和歌頌,在這一刻都變成了嘲弄。

從4月份自曝虛增收入22億開始,過去兩個月,幾乎所有人都在對瑞幸口誅筆伐。畢竟誠信是底線,更何況還引爆了整個中概股的信任危機。

而之前質疑和唱衰瑞幸的人,更覺得自己先見,不吐不快。但把商業模式和資料造假的行為混為一談,本身還是有失偏頗。

從連鎖行業的學習標杆,到今天跌落神壇,造假面具被揭開之後,瑞幸真的一無是處嗎?退市意味著資本局的終結,但它在咖啡和零售生意上的戲真的唱完了嗎?

資料造假當然惡劣,但純粹的情緒宣洩沒有任何用處,把瑞幸事件當做“鯨落”的養分來看,才更有意義。如果理性地思考瑞幸的底層商業邏輯,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探討。

1

拋開造假,瑞星模式代表了什麼?

首先,從整個行業的視角來看。瑞幸的退市起碼再次證明了,利用網際網路在零售行業高舉高打,雖然有極大的創新價值,但如果在資本層面操之過急,是有問題的。

過去幾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改造走向尾聲,線上流量越來越不好做,資本和創業者開始到線下發掘流量機會。從無人零售到便利店,包括盒馬鮮生本質上也是線上下找流量。

但有的一路高歌,有的半中折戟。因為做零售還是要算精細的賬和注重節奏感,正如羅森中國副總裁張晟所說的:很多傳統零售業死在“踩剎車”,而很多“新零售”死在“踩油門”。

其實這類企業本身的生意邏輯未必有問題,包括盒馬鮮生在發展過程中也曾因為一些問題,幾經詬病,但目前年增長接近200%,大有引領行業發展之勢。

瑞幸也是一樣,最大的問題不是商業模式本身,而是在資本層面需要平衡,調控節奏,這屬於戰術上的誤判。造假也只是這種狀態下的“副產品”。

1、瑞幸輸出的新連鎖“模板”

那刨除資本層面的問題,瑞幸帶給新零售的思考和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傳統的零售連鎖模式一直存在很多長期無解的問題,從選址開發到運營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系統性問題。

在標準化還不夠的情況下,開店就是一條“不歸路”。你開100家店就會有100個難題,這個大坑90%的人都過不去,當你好不容易脫一層皮過了這個坎,很快又會遇到同樣的癥結。

很多人對這一點感同身受,但問題是大部分傳統連鎖對於這場變革的認知力還不夠。畢竟新連鎖的先驅還未可見,“先烈”倒是有一大把。

所有人都知道數字化、標準化是趨勢,但標準化怎麼定義?技術怎麼投入?線上線下具體怎麼結合?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在這件事情上,瑞幸其實給出了一個模板。

別看瑞幸開店快,2年就超過了星巴克過去20年開出的門店數,但它在開出第一個店之前,上來就招了600多個工程師,花了8個月的時間先完成了系統的開發。

這是以瑞幸為代表的新連鎖業態的一個典型特徵,相當於從第一天開始,就把所有的管理經驗和細節都變成了標準化的模組。

過去幾年,零售行業所謂的“顆粒度革命”,就是從單店、單品,到單客、單時,甚至氣溫每上升一度,對產品銷售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企業都應該知道。

這種細微的變化和規律,光靠人工很難把握。除非遇到超級店長,但一千個店裡能有幾個超級店長?極度依賴人的經驗,是傳統連鎖需要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整個行業積重難返,也讓這方面成為瑞幸投入的重點。

除了常規的庫存、訂單以外,瑞幸甚至在每臺咖啡機上都裝上了感應裝置,在每個冰箱上都裝上了溫度計,大量的線下資料進入中臺流轉,為的就是輸出標準化的產品和體驗。

再結合使用者端的系統,幫助後臺進行銷售預測,結合庫存與人員配置自動生成排班表和訂貨單,反向打通供應商和中央倉庫,進一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

在這個基礎上,瑞幸對於人的依賴可以降到最低。後來做小鹿茶的時候,也能看到他們對於加盟商的能力並沒有過多的要求。因為資料就可以告訴你,應該在什麼地方開什麼樣的店,達到多少杯就可以盈利,怎麼達到這樣的杯數等等。

這在整個連鎖行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改變。星巴克做一個聖誕促銷,要提前3個月,準備好所有的物料、招貼,但瑞幸不用,可能早上7點開個會,9點活動就已經下發了,效率完全不一樣。

而且資料中臺加上移動支付,還杜絕了門店端的造假。過去的餐飲、連鎖行業,防員工坑錢一直是一個非常大的成本中心,鏈家之所以要設定這麼多的大區經理,就是為了互相盯著,防止個人拿錢。

實際一個店只要100塊,但很多人為了自己拿紅包,談回來可能就要120,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瑞幸做了很多技術隔離。這跟過去傳統餐飲連鎖難以確認真實收支的情況大大不同。

除此之外,傳統餐飲零售如何擺脫對選址的過度依賴?瑞幸的經驗也很值得參考,畢竟傳統零售選址,隔一條街差距都很大,但瑞幸能做到50-100米動線不影響。

包括透過中後臺的運營系統,把線下使用者導到線上流量池,再對流量池裡的客戶進行二次營銷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創造性。

只不過這兩點很大程度上都是技術基本盤的衍生品,這裡就不多討論了。

2、大連鎖的未來,中間態的危局

透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無論是成本結構、運營效率,還是包括人才、選址等方面的容錯率,抓住技術核心的新連鎖都足以碾壓傳統業態。

所以未來中間業態的空間會越來越小,最終可能只有兩種商業:一類是瑞幸們所努力的高度標準化的大連鎖方向,做85分的產品,滿足日常最高頻次的需求;一類是極致的單店,完全是為了滿足品質和情調。

但如何長成大連鎖?過去的711、海底撈都是脫了無數層皮,過了無數的坎才慢慢做大,但瑞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企業從誕生開始,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清楚,然後透過技術的手段把基因寫死,只要DNA是“大象”,一直吃草、喝水,就一定能長成大象。

但什麼是大象的基因?對於很多傳統連鎖的業態來說,請過來100個軟體工程師,可能也不知道怎麼用好,這是這個行業所面臨的長期門檻。

按照瑞幸原本的發展邏輯:

首先以咖啡為切口抓住線下流量;再用技術賦能,重塑原有行業的成本結構、提高效率,同時將線下流量轉化為可以直接觸達的線上客戶;最終圍繞流量池不斷擴張業務邊界。

從小鹿茶到無人零售,在商業的層面,瑞幸其實沒有太偏離原來的路線。雖然各個維度上還做不到完美,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代表了新零售的未來。

如果沒有造假,一心一意做下去,假以時日說不定還真能為新連鎖樹立一個行業標準。

不然星巴克的數字化程序也不會突然提速,瑞幸出現後,星巴克這兩年的開店速度也從過去平均每年150家一下提升到700家。

而外賣業務以及新品的擴充,也說明星巴克的不屑只是表面,實際的心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2

資本局結束,商業局重啟

資本鬧劇收場,瑞幸的生意怎麼辦?

首先,咖啡依然是個好品類,瑞幸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並沒有發生變化,市場空間巨大、高頻成癮、供應鏈相對標準……

而且中國咖啡市場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長,過去兩年瑞幸的激進策略雖釀成苦果,但同時因為跟使用者的頻繁互動,也必然從這30%的增長中吃到了最大的紅利。

更何況瑞幸切的還是新場景和新人群,包括15-20元的定價策略,本質上還是在提供原本市場上沒有的產品和服務,並且一定程度上已經被教育成剛需。

所以站在當下的節點來看,瑞幸本身的生意邏輯依然成立,所承擔的行業角色也依然存在其合理性。

第二,市場和機會不變,那瑞幸品牌本身的價值呢?折損是一定的,財務造假勢必會影響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信心,這個陰影幾年時間也未必能走出來,但目前來看,這次事件的影響力似乎被高估了。

財務問題爆發之後,雖然短時間內出現了擠兌和爆單,但很快就恢復正常。有內部訊息表示,瑞幸所有門店尚沒有任何人員變動,工資照發,人流量也沒有明顯減少。甚至到退市當天,瑞幸依然在繼續開新店和上新品。

遇到這種情況,還能如此淡定地經營。一方面說明瑞幸有它業務基礎紮實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問題的本質:

財務造假本質上是管理層和戰術的問題,而不是品牌造假或者商品偽劣。所以大部分消費者只是抱著吃瓜的心態在觀望,最多是怕瑞幸倒閉,自己賬戶裡的券還沒用完的一點點利益相關。

畢竟從品牌的層面來看,消費者對瑞幸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使用者已經對瑞幸產生了購買習慣。只要不觸碰商品的紅線,大部分消費者還是該買買,該喝喝。

退一萬步說,哪怕不談品牌,瑞幸4000多家門店和3萬多名從業員工,再加上一套迭代磨合了兩年的資料中臺系統,對於任何行業來說都是硬邦邦的資產。

儘管如此,問題還是存在的,但不在於燒錢和現金流。因為過去的燒錢主要是用於擴張,參考星巴克的價格,在佔據成本結構優勢的基礎上,瑞幸咖啡本身的毛利並不低。

雖然退市會進一步加劇融資的難度,短期也肯定會有資金壓力,但只要減速維穩,同時關掉部分效益不高的門店,盈利應該不難。

真正的問題在於造假之後,管理層的信任危機,新的操盤團隊從哪裡來?原有團隊要替換到什麼程度?以及新團隊的磨合,都決定了瑞幸能不能繼續走得更遠。

從這一點來看,大機率會有新的資方或主體來接盤。畢竟瑞幸作為商業體的能力和價值還存在,退市之後估值又大打折扣,再加上本身的業務邊界存在極強的延展性,這樣的資產它不香嗎?

當然這是後話了,不管怎樣,當前的退市都只是瑞幸資本局的落幕,而不是咖啡和零售生意的結束。

在一定程度上,這次事件或許會是瑞幸,甚至是整個新零售行業停止跑馬圈地、迴歸商業本質的開始。

(來源:浪潮新消費 曹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007 字。

轉載請註明: 瑞幸退市,教會了我們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