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透過大力推動內地資本市場改革,修改證券法,推進CDR、科創板、創業板改革,並與透過上市新規和指數最佳化的香港市場緊密合作,為進一步擁抱新經濟做好了準備。同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援,也有利於提振私營部門信心。
近來,不少中概股紛紛考慮迴歸港股市場或A股市場,這既是應對單一市場上市及監管規則發生重大變化和劇烈波動風險的預防性舉措,也反映了上市企業長期的、戰略性的考量。中概股在迴歸港股及A股後,更為靠近本土市場,更有利於戰略佈局、發展規劃、業務協同,其經營模式、商業戰略等更易被投資者理解和跟蹤,有望獲得更高的關注度、認同度、估值水平、流動性、交易量和融資能力。
香港股市擁抱新經濟
對有可能尋求第二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筆者預計,其出於境外融資需要、投資者基礎、行業受監管情況、紅籌架構上市便利度、港股市場持續創新等各方面考慮,目前對於市值較大的中概股來說,在香港第二上市比較便捷。
近年來,香港市場銳意進取,不斷加大改革力度,以進一步擁抱新經濟。這是在港交所、香港證監會、恆指公司乃至內地交易所和監管機構共同努力、全力配合下打出的一套穩健而漂亮的組合拳。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機板上市規則》中新增三個章節,首次允許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來港初次上市或第二上市。自上市新規實施以來,84家新經濟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共募集3023億港元,佔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50.8%,新經濟公司融資額在香港新股市場融資額中的佔比已從上市新規實行之前的15.2%(2016年)、34.6%(2017年)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已明確同股不同權香港上市公司首次納入互聯互通機制下港股通的條件,自2019年10月28日起施行,利好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
5月18日,恆生指數公司宣佈,對恆生指數系列進行最佳化調整,將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以及第二上市公司。在恆指修訂後,可選消費和資訊科技板塊的權重有望從目前的單位數逐步上升至30%,指數整體更具代表性、平衡性和投資回報價值。這一調整會進一步提升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興趣,以及港股中科技類核心優質資產的估值水平,也會進一步形成更多新經濟公司尋求在港初次上市或第二上市的良性迴圈。
受惠於恆生指數的最佳化、港交所上市新規及越來越多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佔比在過去2年內已經由23%上升至26%;筆者預計這一比例有望在未來5年間進一步上升到30%至35%,並進一步推高港股的增長潛力與估值水平、提升港股的交易量與多樣性。
最近,港交所提出研究論證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試點、將二級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向一級市場推動的“新股通”,以及考慮縮短新股上市的招股結算週期,以進一步提高競爭力。
A股市場提供優質選擇
目前,創新試點紅籌企業迴歸A股的市值門檻已顯著降低,市值大於200億元人民幣的創新型紅籌中概股企業,更多地有可能考慮和選擇在同業競爭、關聯交易、盈利指標等方面稽核要求較A股主機板更為寬鬆的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
在註冊制改革和科創板、創業板系列改革的基礎上,A股為新經濟上市地提供了優質選擇,有利於促進科技引領實業、助力產業升級發展、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同時有望助力資本市場其他領域的改革,如:在主機板實行註冊制、對指數實行有利於新經濟成分的最佳化調整、推動衍生品與債券市場改革、進一步對境外投資者開放、推動跨境合作等。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目前約佔中國GDP的16%左右,其2018年產出增長率為12.2%,比以現價計算的GDP增速高出2.5個百分點。因此,越來越多的新經濟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了應有的認同,MSCI中國指數成份股中的新經濟股在過去十年中增長了893%(相比之下,舊經濟股指數僅增長了100%)。在當今國際形勢和戰略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關鍵性時刻,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擁抱新經濟成分,正當其時。
不會造成流動性壓力
筆者預估,符合港交所2018年上市新規要求、有可能尋求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以及符合創新試點紅籌企業迴歸A股條件的中概股共約50只。按照這些公司平均新發行15%的股份來計算,其在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的融資額各為約530億美元和490億美元。由於中概股迴歸將是在未來數年內逐步推進的過程,這樣的融資規模不會對港股和A股市場造成流動性壓力,也不會對現有其他中概股的價格造成重大影響。
短期來看,中概股有可能面臨一定的市場情緒波動與估值壓力。公司在尋求審計意見和法律意見方面的成本及達到規範要求的成本將會增加。公司也應注意現有的債務合約及衍生品合約,以防退市被認定為違約事件或觸發控制權變更等條款。基於其增長潛力、有利的匯率走勢、全球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筆者中長期看好中國股票。預計資本市場結構性改革將不斷加速,有助於重塑在境內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投資格局。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