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為機奮力搏,打好今年的經濟“下半場”

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釋出《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時認為,世界經濟面臨自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IMF同時表示:“預計2020年,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只有中國。”這一判斷,引發了海內外對於中國經濟走勢的高度關注。

時間是萬物的尺度。此時已是下半年,中國經濟也踏入“下半場”。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這個“下半場”都顯得意義非凡。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危機背景之下,中國經濟如何迎難而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行穩致遠?人們都希望從這個“下半場”中找到更多答案。

蓄勢待發,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對於今年經濟“下半場”的樂觀預期,來自於對形勢的深刻把握。中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發展潛力巨大,正處於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程序中,具備廣闊的市場迴旋空間。據權威經濟學家分析,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在二季度率先發力,消費從三季度開始也會出現更加明顯的回補,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中國經濟從年初的“暫停”到現在的“快進”,宏觀曲線的起伏背後,我們看到在擴大內需戰略下,消費和投資協同發力將拉動經濟增長。這股勢能的蓄勢待發,也讓我們對經濟“下半場”持有信心。

擊楫奮進,經濟執行穩中向好。“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不是一個小池塘。”在這個形象比喻背後,既有對中國經濟處於一片藍海的期待,更有在危機環境之下去擊楫奮進的堅定。疫情衝擊之下,國際經濟需求始終在低迷處徘徊,中國要“逆向而行”,唯一辦法就是用高質量發展去創造更大的騰挪空間。資料是最有說服力的。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23.4億元,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轉為增長6.0%;6月份,製造業PMI為50.9%,供需兩端持續回暖;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連續4個月回升……中國經濟成長軌跡都是在波動中向上的。這種穩中向好的趨勢,在風雨之後更顯足跡的堅定。

劍有所指,落實應對重大舉措。從全球角度去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影響經濟社會運轉的最主要因素,幾乎所有主要經濟體都深受其害。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前,是被動應付還是主動應對,考驗著一個國家經濟的責任與擔當。面對疫情,中國採取了及時果斷的防控措施,科學防控疫情、有序復工復產,同時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強化了“六穩”“六保”措施,從而為上半年經濟恢復奠定了基礎。事實已經證明,善於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是讓我們能夠從容地開啟“工具箱”並逐一對問題進行解決的關鍵所在。而頂層設計的諸多重大舉措,不僅為阻斷病毒傳播展現了驚人動員能力,更為經濟發展“下半場”輸入源源不端的前行動力。

化危為機奮力搏,打好今年的經濟“下半場”。如賽場一樣,當前經濟形勢瞬息萬變,“時”與“勢”的交錯更顯定力的可貴。從短期看,要切實提振有效需求,避免企業陷入“供過於求”的困境;從長期看,要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局面。長短結合、量質齊升——朝著這個目標奮鬥,中國經濟“下半場”將更加值得期待。(南方網謝偉鋒)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54 字。

轉載請註明: 化危為機奮力搏,打好今年的經濟“下半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