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與你擦身而過,原因不只在於你的理財能力,更重要的是你的想法。改變思維方式,你就會成為富人!
財富是大多數人渴望並追求的東西,也是與每個人的一生密切相關的。可是大多數人卻對財富缺乏基礎、系統且正確的認識。有的人希望股市一夜暴富,最終落得傾家蕩產;有的人透過法律灰色地帶求取不義之財,最終身陷囹圄;也有的人抱怨制度不公,仇視富人。
《選擇做富人》開篇始於2016年,在虛構的未來經濟背景下,沿背景交代、任務出場、故事發展、深入探討、價值實現的脈絡,以趙丹粟、李青道、蘭蘭和老錢師徒等人的經歷和對話,和大家分享了對財富、理財、投資、個人價值實現等問題的獨到解讀。
作者借主人翁的所做所述,將複雜的金融知識轉化為輕鬆的故事,使人人都能理解。
本書透過透視我們身邊那些普通的富人的所做作為,揭秘我們本不應忽略的“富人思維”。閱讀本書,你對財富的意義一定會茅塞頓開。
一、理清錢和財富
錢,也就是money、貨幣。貨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代表著是背後所能買到的東西。因此說,錢的本質是索取權的憑證。
財富, 廣義的財富概念定義為凡是能夠為其擁有者帶來效用的有形或無形的市區。錢是財富,資產也是財富,一個人的學識、能力、人生經歷、健康的身體等也是財富。
在財富分配中,投入勞動獲得的收入是勞動型收入,投入資本獲得的收入是資本型收入。
勞動型收入:也稱時間型收入、主動收入。勞動型收入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一旦不投入也就沒有收入了。而且老公型收入往往是用勞動時間衡量的,也叫時間型收入。
資本型收入:也稱財產型收入、被動收入、價值型收入。價值型勞動收入的多少取決於該勞動創造的價值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別人的認可,它在你已經停止了工作以後還會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財富的基本執行規律
1. 一個人擁有的財富恰好是其對社會對淨貢獻
一個人的報酬就是對社會對貢獻,貢獻越大,報酬越多。而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對社會的索取。透過向社會貢獻獲取財富,然後用這個財富來消費,向社會索取。
2. 物以稀為貴
3. 萬有引力定律
財富只願意留在正確對待它的人身邊。富人擁有財務,不是因為他們巧取豪奪,而是財富被他們吸引到身邊。而窮人缺少財富,也不是因為被別人剝奪走了,而是他們對待財富的態度讓財富離他們而去。
二、富人思維
一個人最終是窮人還是富人,不是靠所謂的機遇、運氣,也不是靠貪汙等違法手段,而是選擇。選擇了富人的生活方式,選擇了富人的價值體系,選擇了富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你就成為了富人。
富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他們的生活更加自律。
第二:他們要承受更大的風險。收益和風險成正比。
第三:他們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佔有的資源越多,也意味著其責任越大。
如何成為富人:
第一步是決心。真正地確定自己想成為一個富人。
第二步是積累。要想成為富人,對社會永遠要付出大於索取。
第三步是放大能力。積累每個人可以做到了,但這樣永遠也不能成為富人。想成為富人,要想辦法放大你的能力,使你能夠創造出比別人高十倍、百倍、千倍的價值來,這樣你就能獲得十倍、百倍、千倍的財富。
三、財務自由的實現
1. 經營實業。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可以不斷擴大規模,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尤其是前期。適合綜合性人才、情商高的人。
2. 創造智慧財產權。特點是啟動費用低,生產、儲蓄、攜帶容易且便宜,毛利率高並受法律保護。而且通常與創作者的專長愛好一致。作家、作曲家、軟體開發者獲得版稅,發明者獲得專利權收入,知識參股分紅,轉讓特許經營權等都屬於這一類。適合知識型人才、智商高的人。
3. 構建投資組合。核心是先要有資本,人人都可以做,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於長期堅持。只有透過長期的複利收益才能夠實現投資收益的巨大增長。這種現金流渠道是最穩定且持久的,是實現財務自由的基石。適合感覺型人才、財商高的人。
結語
松浦彌太郎說:要把錢當作我們的朋友。
既然是朋友,建立一個清楚的認識是前提,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和錢建立親密的聯絡,要錢願意留在你身邊。還是那句話,錢只喜歡正確對待他的人。不妨花點時間,檢驗一下自己對金錢的態度,以及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和資源構建現金流渠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