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品牌實驗室公佈了《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華為、海爾、長虹等品牌入圍該報告榜單。其中,海爾品牌價值實現成倍增長,長虹品牌價值跨百億元增長,達到了1687億元。
相比去年,家電、機械等製造行業入榜品牌有不同程度增加,且企業品牌價值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在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5G、雲計算等新浪潮下,品牌價值被重構,企業品牌力已經重新被審視。
品牌力高速增長
源於競爭力和創新力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入榜的大部分製造企業中,其經營性質已發生質的變化,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科技含量產品所佔比重提升,智慧製造、服務、新能源、生態成為核心產業,企業業務結構的改變可見一斑。
海爾的主營行業已是網際網路生態。長虹業務構成也出現變化,在其全年銷售收入中,智慧家電、IT服務和供應鏈分別佔32%、27%、18%,新能源等新興業務佔7%。
今天的海爾、長虹已不僅僅是傳統的家電企業,其之所以連續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與近年來的持續轉型、擴張及產業智慧化滲透息息相關。
長虹企劃部部長、新聞發言人饒彬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下,中國製造企業的品牌價值已區別於此前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決定,而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如今長虹擁有世界最好的5G+8K的工廠、最先進的製造車間、最完善的產業鏈,且在以直播帶貨引流等方面探索自建草莓平臺創新品牌營銷,帶動家電渠道變革,這些都在無形中提升企業品牌價值。”
近年來,智慧化的持續提升、消費端的改變,使得製造業的供應鏈、產業鏈也發生質的變化。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普及性市場逐漸被升級性市場替代,傳統家電業的天花板越發明顯。而AIoT則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無論是新技術催生的換代需求還是智慧化延伸出的生態服務需求,都在激增,家電企業面向AIoT變革轉型打破增長瓶頸,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礪石諮詢創始人劉學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中國製造業主要靠原材料的優勢取勝,現階段再靠低門檻的製造環節難以勝出,企業需以技術創新尋求產品差異化。目前製造產業與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技術的結合度正在提高,給在產業鏈有更強覆蓋力和控制力的巨頭帶來機會,也是它們品牌力提升的關鍵。”
“當下,新技術給中國製造企業品牌力賦予新的意義。其中已經充分競爭的家電業表現最為明顯,中國家電企業在智慧應用和網際網路上創新,是家電業從2.0到3.0的質的飛躍。”粵成投資控股董事長洪仕斌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藉助數字化浪潮,中國家電製造企業向物聯網、人工智慧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轉型,在產業賽道上實現了真正的產業鏈革新和智慧化改造。
“中國家電品牌無論是白電還是黑電,在全球競爭過程中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強,帶動整體價值品牌的增長,同時行業品牌集中度不斷提升,長虹、海爾、美的等國內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更為穩定。另外,在AI、雲計算等新技術上,中國家電企業的實際創新和應用力都遠遠走在德國、日本企業的前面。這些新技術為中國家電製造業提供了在新品類上的延伸機會,增強了它們的綜合實力。”劉學輝表示,近幾年,中國家電品牌力高速增長主要源於兩個方面:競爭力和創新力。
從“家電品牌”
走向“生態品牌”
隨著物聯網、AI、大資料等新興技術的廣泛運用,家電互聯互通、場景成套大規模普及;在家電企業大品牌下的眾多子品牌,也在各自領域走在前列,眾多巨頭從單個“製造品牌”向規模品牌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生態品牌”。
洪仕斌表示:“在新技術和創新力的推動下,中國家電企業大部分向科技企業轉型,品類空前擴容,涉足跨界晶片、智慧製造等諸多領域,如今中國家電在國內和海外市場,都不單單以‘家電品牌’出現,它們給全球帶來更多具有創新力的、推動產業加速迭代的‘生態品牌’。”
目前,長虹已在主業上下游價值鏈擴張,在冰箱壓縮機、軌道交通電源、物聯網模組等多個產業深度佈局。海爾7大品牌同時向智慧家居快速發展。它們都在以整體“智慧家庭”的力量,向海外展示綜合實力。中國家電千億元陣營持續擴容,並朝新一級目標邁進。
釘科技創始人、家電產業分析人士丁少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長虹、海爾為代表的中國頭部製造企業,品牌價值在不斷增長,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依託製造而超越製造,數字化、智慧化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屬性明顯增強。它們不再是傳統家電企業,而是科技型物聯網生態企業,這種變化也代表著中國家電業的產業升級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
但他同時認為,全球疫情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新型製造企業需要更加註重核心技術的積累、產業鏈的貫通,同時以更開放的心態堅定執行全球化戰略,以實現品牌能力和價值的持續躍升。
“家電產業邊界正在無限擴大,同時正在內容系統、生態平臺上進行新模式擴容。在新的浪潮下,已變身科技集團的家電巨頭一旦完成模式探索,其可以將這些模式在全球市場進行產業複製,以推動家電、科技產業更大的變革和迭代。”產業智帆海岸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顧問、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