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結網”而不是“築牆”,傳統企業如何在危機中求生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伯凡時間 來源|伯凡時間(ID:bofanstime)
疫情除了直接衝擊到很多行業之外,也將一些行業早就存在的問題以快進的方式凸顯了出來,這其中就包含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問題。
對於大多數傳統企業而言,都覺得數字化轉型很重要,但是鑑於原來的方式依舊有用,所以數字化轉型就顯得不緊迫。疫情的出現,在短時間內使得企業賴以為生的舊方法完全停擺,這時候,看到在疫情之中依舊保持增長的數字經濟,傳統企業才能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
陳維宣和吳緒亮兩位研究員合作的文章《疫情將如何重塑數字經濟新正規化?》中提到,從宏觀經濟看過去,疫情使得傳統產業增長停滯,而數字經濟相關的產業則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相比於傳統產業的笨重和單一,數字產業往往比較靈活,能夠很快就環境特點作出調整,在面對意外衝擊時表現出更強的柔韌性。
當傳統企業發現自己的生產方式和供應鏈無法實現敏捷化而應對突發情況時,尋求生產方式的變革與突破,增強自身在不確定時期的彈性就成為了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必須引入更有韌性的運營模式”一定是這次疫情帶給他們的最大教訓之一。
目前看來,傳統企業增加彈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數字化轉型,透過數字化賦能而使自己弱化對於傳統市場的依賴,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和靈活性。從這個點出發,對於傳統制造業而言,有一個選擇方向是“共享製造”。
共享製造是共享經濟的理念從類似ofo和Uber這樣的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的結果。是一種圍繞生產相關的各環節,將分散、閒置的生產能力集聚起來,在需求方之間進行彈性匹配和動態共享的新型生產方式。
在過去,這樣的集聚和匹配也許很難實現。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資源供需雙方之間的資訊隔膜被消除,閒置資源的所有者和需求者能夠被及時、高效地連線起來。一旦這種連線能夠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就可能憑空創造出一個巨大的市場。
可供借鑑的例子是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這類電商公司的新業務——雲計算。
電商平臺的交易都是在網上發生的,為了保證網路交易的順暢,他們必須投入大量的IT資源作為支援。電商使用者在時空分佈上並不均勻,比如,雙十一的時候,使用者活躍度可能特別高,而平常就顯得很一般。但是為了保證使用者購物體驗的穩定性,電商公司的IT配置就必須按照最高峰時的需求建立,這就導致在大部分時間裡大量的計算資源都是閒置的。
一開始,大量的IT資源可能是這些公司的競爭壁壘,比如誰能提供持續的購物流暢體驗,誰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使用者。如果公司的格局小一點,可能就會將其視為自己的“秘密武器”,輕易不敢示人,儘管這樣的“武器”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去維護。
好在,數字經濟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和聯結,因此現在的這些雲計算企業並沒有死守著自己的資產,而是將閒置資源作為一項服務拋到了市場上,創造出了一個巨大的新市場。給其他公司帶去機會和便利的同時,也給他們自己創造了利潤來源。
很多傳統的大型製造企業事實上也有類似的閒置資源,或者無法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它們可能是一些高價值低利用率的裝置,也可能是溢位的設計能力、生產能力或者供應鏈能力等等。
另一面,有一些小微企業,可能有比較好的市場理念和執行能力,但是受限於諸如大型裝置、供應鏈等需要巨大前期投入的壁壘,使得他們的理念無法成為現實,惠及更多的人。
對於大企業而言,存在資源的浪費,對於小企業而言,存在創意的浪費。如果能夠利用共享理念將兩者匹配起來,不僅會讓雙方獲益,還能造福更多使用產品的消費端。
從技術上看,這種匹配不難實現。這其中,促進共享製造模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共享製造平臺,這本質上就是建立一個網路平臺,以當下的網路技術而言,這是輕而易舉的事。一旦這一平臺能夠建成且順利啟用,就能夠逐漸打破企業邊界,推動生產組織向網路化組織和平臺型經濟發展。
事實上,已經有公司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比如,一些大型製造公司大部分時間裡倉庫都有過剩的空間,原因是需求高峰時期需要足夠的容量。針對這一情況,一家名為Flexe的公司正在打造一個平臺,企圖將部分閒置或臨時閒置的倉庫與需要短期額外空間的公司連線起來。
可見,在技術實現方面已經沒有什麼障礙,最大的阻力源於傳統制造業的思維模式。很多企業受邁克爾·波特競爭理論的影響,將自己的事業看作一個邊界嚴密的帝國,並且企圖動用各種手段去擴張邊界,始終盯著存量市場斤斤計較,也就讓他們看不到那些透過開放與互聯而創造出巨大市場的可能性。
本質上,數字產業在透過結網來賺錢,而傳統產業則是透過築牆來掙錢。
築牆思維,讓傳統企業將自己擁有的資源視為一種提高競爭力的壁壘,平時讓別人看一眼可能都捨不得,更不用說放開讓其他人使用了。而自己受限於能力和價值網路等因素的影響,又無法將這些資源的變現能力發揮到最大。
一旦這些企業能夠從過去的競爭思維轉向共享思維和生態思維,這些笨重的壁壘就會成為實實在在的變現資源,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而創造一個新的市場,讓自己獲益,也讓更多企業和個體受益。對於傳統制造業而言,這或許是告別“昨天的戰爭”的最好契機和方向。
工信部在去年10月份就釋出了名為《關於加快培育共享製造新模式新業態 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檔案,其中提出,到2022年,形成20家創新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共享製造示範平臺;推動支援50項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共享製造示範專案;到2025年,共享製造發展邁上新臺階。對於傳統制造業而言,這是難得的轉型時機。
不論是為了應對疫情這樣的“危”,還是緊跟政府倡導這樣的“機”,對於傳統制造業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轉型時機。很多坐擁巨大資源卻發展平平的企業,需要打破過去的僵化思維,積極擁抱數字經濟,將自身能力與數字化技術結合起來,不再去建立封閉的王國,而是去經營生機勃勃的雨林。
要實現這一點,相比於數字化技術對傳統企業的賦能,更重要的是數字化思維的賦能。只有意識到“結網”會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和更大的市場,傳統企業才能放棄過去陳舊的競爭觀念,主動拆除自己築起的高牆,透過擁抱新業態和新機會,讓自己重新煥發生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ID:bofanstime),作者:伯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