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題:平均降價82%:人工關節集採三問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慄雅婷、張建新
這是繼冠脈支架集採後,國家治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流通亂象的又一次精準出擊。第二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採公佈結果:人工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人工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
本次集採首年意向採購量為54萬套,佔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老百姓高興之餘,不禁提出疑問:降價後的人工關節質量如何?什麼時候用得上?記者採訪了業內人士與醫保專家。
為什麼價格降幅超80%?
平均價格下降2.7萬元――而在地方開展集採以前,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的平均價格在3萬元左右,部分產品的價格甚至超過9萬元。
作為集採“國家隊”的第二次瞄準目標,人工關節價格緣何能擠出如此多的價格“水分”?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採辦集中採購組組長高雪給出答案:
“由於流通環節較多,中間商層層加價,導致人工關節價格虛高。再加上骨科耗材技術分類和組合複雜,消毒、電動工具等費用均含在產品價格中,所有不合理的收費最終都是患者買單。”
為兼顧公平與競爭,集採“國家隊”充分考慮人工關節的臨床使用習慣和特點,對人工髖關節和人工膝關節按照以系統為單位進行報價,並單列伴隨服務價格,提高產品價格組成的透明度。
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丁一磊介紹,以系統為單位進行報價,可以防止個別品種一個配件中標,另一個配件沒有中標。這樣可以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整體降低患者的費用負擔。
“這次中選結果基本符合預期。”丁一磊表示,透過和前期有關成本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這次集採既降低人工關節的虛高價格,也給企業一定的盈利和發展空間,可以說是取得了多方面的平衡。
患者什麼時候可以用上?
預計2022年3至4月份,患者可以用上降價後的人工關節集採產品。
“在人工關節集採中,我們把供應能力增加到企業中選規則。”丁一磊介紹,對供應能力更強、被醫療機構需求更大的企業,集採“國家隊”進行了單獨分組,確保能切實保障供應,保障臨床醫生有需求的產品能有相當比例的中選,從而實現平穩落地。
“為保證企業供貨,我們提前對企業的生產能力、產品流向等進行調研。”高雪介紹,後期將上線醫保醫用耗材登記系統,對生產企業的發貨情況、經營企業的庫存情況、醫療機構的使用情況等進行監督,從而確保產品質量和供應。
據介紹,國家醫保局正在制定後續採購量落地執行的相關保障措施,包括結餘留用政策,將集採節約的醫保資金拿出一部分用於激勵醫療機構。
“集採只是醫改中的第一關。”被業內稱為三明醫改“操盤手”、時任三明市副市長的詹積富說,集採節省下來的資金將“騰籠換鳥”,用於調整理順醫療服務價格、提高醫務人員薪酬、降低百姓看病費用並提高報銷比例,讓百姓、醫務人員、醫療機構等多方受益。
降價後質量能保證嗎?
根據國家醫保局估算,按2020年採購價計算,公立醫療機構人工髖、膝關節採購金額約200億元,預計節約費用160億元。
面對上百億元的市場,降價後的人工關節質量能有所保證嗎?
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院長應亞珍介紹,能夠進入集採環節的人工關節產品質量都是經過相關部門檢測和臨床檢驗的,這是產品進入市場的前提條件,而且這些進入集採的產品都是醫療機構所報的需求,說明都已經是被臨床瞭解和正在使用的。
“近些年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技術得到普及,企業生產水平提升、生產廠家增多,競爭比較充分。”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採辦主任、天津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張鐵軍說。
在這次人工關節集採中,內外資企業均有擬中選產品,企業中選率達到92%。據業內人士介紹,這次中選的企業中,既有醫療機構常用的企業,也有新興企業。
不同於冠脈支架,本次集採包括陶瓷-陶瓷類髖關節產品、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膝關節產品四個類別,共有5804家醫療機構填報了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的需求品牌和未來一年的需求量,集採“國家隊”依據醫療機構的填報資訊進行集採,最大限度尊重臨床醫生的使用習慣。
“從中選結果來看,中選產品和醫療機構需求的匹配度超過80%。”丁一磊說,相當多的中選產品對醫療機構來說不需要任何切換,就可以實現無縫銜接,保障臨床使用的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