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明乳業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市值僅有伊利1/10難掩掉隊尷尬

由 嶽洪秀 釋出於 財經

被擠出第一梯隊的光明乳業還能重現光明嗎?

一家企業發展成行業巨頭可能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然而墜落或倒下卻可能是朝夕之間,發展關鍵也就是那麼幾步,一衝飛天或止步於此,掌舵人的整體戰略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8月24日晚間,光明乳業釋出2020年半年度報告,光明乳業在上半年出現增收不增利。上半年,光明乳業實現營收121.46億元,同比增長9.52%;歸屬與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08億元,同比下降16.09%;扣非後淨利潤2.10億元,同比下降47.32%。

不可否認,光明乳業確實風光過,在我國乳業江湖裡,光明有著最悠久的歷史,但近年來,光明乳業卻已被伊利、蒙牛甩在身後,且差距越來越大。被擠出梯隊的光明乳業還能重回行業巔峰嗎?

業績回暖難掩掉隊,去年營收不足蒙牛1/3

疫情影響下,光明乳業經營受到極大挑戰。

一季度,光明乳業營收51.34億元,同比減少5.8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715.25萬元,同比減少45.3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還發生了虧損,虧損金額1632.03萬元。

二季度隨著疫情好轉,公司業績也開始提升,但仍然難掩掉隊的尷尬局面。

根據公開資料,光明乳業業務淵源始於1911年,擁有100多年的歷史,相比起1993年成立的伊利、1999年成立的蒙牛,“資深”了不止一點點。

1911年,英國商人在上海成立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其為光明乳業業務前身。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的領導表示:中國怎麼能沒有自己的雪糕?遂起名“光明”,寓意“新中國一片光明”,光明品牌就此誕生。

1996年,上海光明乳業成立,由上海牛奶公司和上海實業集團共同出資。自此起,其後數年,光明乳業連同其第一代掌門人王佳芬,都進入了各自的“高光時刻”。

2002年,光明乳業上市,當時光明乳業在中產銷量、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市場佔有率等均排國內乳業行業第一,風頭一時無兩。然而,高處不勝寒,上市幾乎成了一個轉折點。

2003年,伊利和蒙牛憑藉著無須冷藏、保鮮期長且價格低廉的常溫奶開始大肆搶佔市場。

隨著伊利和蒙牛常溫奶的快速崛起,光明乳業只好另闢蹊徑。2008年,光明乳業將莫斯利安原產益生菌帶回了中國,並研發出了光明莫斯利安酸奶,並在2009年上市,開創了國內常溫酸奶的先河。

據悉,莫斯利安面世的第一年,銷售額就達1.6億元。一度成為驅動光明乳業營收增長的主要引擎,在2014年其銷售收入達到59.6億元,佔總營收的34%。

然而從2015年開始,光明乳業的下坡路開始加速。產品創新滯後,加上競品的衝擊,莫斯利安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並拖累了光明的業績增長。

2018年,光明乳業營收209.86億元,同比下滑4.71%;歸母淨利潤為3.42億元,同比下滑44.87%,創六年以來新低。

在市場份額上,伊利和蒙牛形成了雙寡頭壟斷地位,2018年份額分別為23.6%和22.4%,儘管光明位居第三,但市場份額僅有4.2%,昔日老大光明乳業就僅剩“喝湯”的份,不免讓人唏噓。

隨著後面養元、娃哈哈、旺仔、雀巢、新希望等的不斷湧現,2019年光明乳業酸奶產銷量再次雙雙下滑,對比2018年同期分別下滑6%和3%,這已是自2017年來連續三年酸奶產銷量下滑。

截至8月24日收盤資料,伊利股份市值約2149億,蒙牛乳業市值約1380億,光明乳業市值僅249億,且蒙牛2019年營收約792億元,幾乎為光明乳業的3倍有餘。

“上層建築不穩定”戰略失策,錯失市場發展良機

今年5月,光明乳業還發布了一則關於公司副總經理辭職的公告。公告稱,董事會收到副總經理賁敏、唐新仁、黃黎明的書面辭呈,3人辭職後,將在公司或下屬子公司擔任其他職務。

這不由得讓外界猜測,疫情只是致使光明乳業業績下跌的表象,從三位高管的集體辭職,可以看出光明乳業的問題已是“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

實際上,光明乳業之所以掉隊除了外部原因外,從內因來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上層建築”不穩定、管理層變動頻繁,戰略失策所致。

《每日財報》注意到,自2008年3月“乳業鐵娘子”王佳芬從光明乳業董事長卸任,到2018年8月濮韶華就任董事長,十年間換了四次主帥,平均不到三年換帥一次。

2008年3月,上海復興益民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柏禮接替王佳芬,出任光明乳業董事長;“平穩過渡”成為了公司發展的主旋律。

兩年後的2010年4月,趙柏禮去職,由曾任上海農工商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的莊國蔚接任光明乳業董事長。

5年後,再由同樣長期任職上海農工商集團的張崇建接替莊國蔚出任光明乳業董事長。從2015年開始,光明乳業陷入重大人事震盪。當年6月,總經理因故辭職;7月,光明乳業原總裁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

郭本恆去職後,沒有任何乳製品行業經驗的朱航明空降光明乳業。其任期兩年光明乳業陷入高管貪汙泥潭。

2016年11月,原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因犯受賄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2017年原光明乳業副總裁孫克傑、原光明乳業副總裁兼市場總監李柯因捲入同一系列受賄案也被判刑。

朱航明在光明乳業的三年裡,可能是受之前高管貪汙事件影響,不敢有大的作為,從而錯失了市場發展的良機。

2018年三季報釋出當天,光明乳業再次釋出了人事變動公告,一名公司董事和副總經理、財務總監辭職,濮韶華臨危受命擔任董事長。濮韶華曾任上海水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並沒有經營乳品企業的經驗。

我們注意到,在整個行業常溫奶、奶粉等業務面臨發展天花板時,濮韶華領導的光明乳業將寶壓在了鮮奶市場,持續推出巴氏奶新品,以求差異化發展。但是鮮奶市場儘管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但是整個液態奶市場中的佔比還是比較低,一時間難以力挽狂瀾,重回巔峰。

的確,光明乳業曾經的輝煌歷史和現實困境的落差不禁讓人感慨。外部市場瞬息萬變,內部卻一直將“穩”作為公司發展的主旋律。當蒙牛和伊利都在高歌猛進時,光明沒有聲響,等光明乳業在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被遠遠甩在了身後。

在未來的乳業戰爭中,光明乳業能否砥礪前行?能否依靠鮮奶市場策略“重現”光明呢?《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