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擴大開放有利全球化包容普惠發展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多位專家指出,在疫苗出現前,很可能會有第二甚至第三波疫情。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警告說,第二波新冠病毒預計將於今年冬天再次襲擊美國,而且可能會比第一波強得多。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出現中斷,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國間由開放合作走向相對割裂甚至對立的風險上升,全球化面臨危機。
作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中國經濟的亮眼表現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新希望。國家統計局16日釋出資料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3.2%,GDP轉負為正。“預計2020年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只有中國”,“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中國經濟有望逆勢實現1%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傳遞出看好中國經濟的訊號。
在美國等國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之際,中國仍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近年來,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營商環境。從2017年我國首次提出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至今,限制性措施條目在過去三年已經從93條減到40條。2020年,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我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將繼續大幅壓縮,外商投資營商環境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今年5月以來,境外機構投資限比“解禁”、外資銀行業務准入放寬等多項開放新舉措接連落地,金融全方位、深層次對外開放不斷加碼。6月1日,我國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自貿港將按照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強法治原則,逐步建立與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稅收制度,中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中國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為世界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為世界經濟擺脫困境注入更大動力,成為推動全球化包容普惠發展的積極力量。
近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是拉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的重要引擎。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深陷萎縮,中國經濟率先於2009年第二季度復甦,並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有效帶動了全球經濟復甦。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又一次陷入蕭條,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繼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再度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源。
中國的開放發展可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消除貧困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聯合國2019年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貧困人口總數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從2015年的7.84億人增至8.21億人。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中國的開放發展有助於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國廣闊的市場可為世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2017年央視聯合中國外文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10000份電子問卷中,每10個外國人中有3個人認為自己能獲得中國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這其中,102家國企在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促進當地33萬人就業,僅“一帶一路”180億美元投資,就創造了16萬以上的就業崗位。另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的對外投資和進出口,平均每年直接拉動各國1500萬個就業崗位。
開放合作是寶貴而稀缺的時代精神,包容普惠符合世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20世紀世界大戰和經濟蕭條的陰霾並未遠去,也警醒著世人。未來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在更完善治理之下變得更加包容普惠,使更多人從全球化發展中受益。應對人類當前共同面臨的全球性危機,為全球化發展增添動力,尤其需要大國發揮領導力,在凝聚國際共識、增進國家間互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多邊合作方面發揮紐帶性、協調性、主導性作用。
當今世界,發展問題仍然是許多國家及地區所面臨政治社會問題的根本之結,而實現良性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各國在開放合作中互惠互利。某些國家以損害未來發展為代價大搞地緣政治,將經濟問題過度政治化,透過封閉割裂的小團體搞對抗,不僅讓全球化遭遇挫折,人類共同面臨的迫切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最終也無助於自身的長遠發展。當前需要更多國家積極有為、互信合作、開放包容,以多邊主義推動解決現實爭端,推動全球化向更加開放包容普惠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