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四季度,會成為不良資產處置壓力最大的一個季度嗎?
8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預計今年全年銀行業將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比去年的2.3萬億元加大了力度,明年的處置力度會更大,因為很多貸款延期了,一些問題明年才會暴露出來。”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根據銀保監會披露資料,今年前三季度,銀行業已處置不良貸款1.73萬億元,參照郭樹清此前的表態,這無疑意味著第四季度銀行業還需處置不良貸款1.67萬億元,幾乎相當於前三季度的總和。可以想見,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壓力將會持續甚至增加。
但是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卻對記者表示,隨著疫苗研發捷報頻傳、實體經濟復甦在望,業內對銀行不良預期其實已在好轉。
“如果今冬明春疫情防控較好,加之銀行已經對不良資產處置的成效,預計來年銀行的不良情況就會好轉。”一位銀行業人士判斷。同時,他也表示,零售領域的不良貸款處置及反彈風險依然是當前銀行關注的重點。
四季度要處置1.67萬億元不良貸款?
受到疫情衝擊經濟疊加銀行不良資產認定趨嚴雙重因素影響,銀行資產質量不可避免地出現劣化,不良資產處置壓力也隨之增加。10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公開披露,前三季度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73萬億元,同比多處置3414億元。
按照監管部門提出的3.4萬億元處置目標推算,第四季度銀行業還需處置1.67億元不良貸款。“從處置體量來看,銀行第四季度的不良資產處置壓力將是前三季度之和。” 揚海資產首席產品官張非凡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要完成這一處置目標難度較大。相比之下,2019年全年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2萬億元。銀行資深從業人士湯志賢認為,從市場動態看,今年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出包量明顯增加,可以看出銀行正在積極處置不良資產,但要完成這一處置目標,除了銀行自己採取核銷、清收等措施外,還需要多方共同合作,拓寬不良資產交易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不良資產流轉的便利程度。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存在一定供求不匹配。這也導致部分市場競爭力較弱的銀行,反而可能出現不良資產處置速度變慢的情況。“(畢竟)以前投資者都是搶著收包,現在包多了,價格有降,大家可以挑了。”張非凡說。
但壓力背後也有動力。湯志賢指出,這一處置目標體現出加大對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的監管導向,鼓勵銀行及時暴露不良並積極處置以化解金融風險,至於最終處置的規模能實現多少,是否能按照“1.67萬億元”這一數字進行,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張非凡也表示,這一處置目標意味著監管高度重視銀行不良風險的緩釋,11月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多次表態加快不良資產處置,多渠道疏通政策堵點,此舉對銀行第四季度不良處置是利好,會適當降低銀行處置壓力。
不良資產處置現狀如何?
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目前不良貸款處置方法有清收、核銷、掛牌轉讓、資產重組、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實踐中則以清收、核銷、轉讓等為主。今年以來,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壓力增大,除加大核銷力度、在各交易所密集掛牌外,往年被邊緣化的資產證券化(ABS)方式也迎來爆發。
根據資產證券化分析網(CNABS)資料,截至11月19日,不良資產ABS發行數量已達27單,發行規模達143.27億元,與去年全年基本持平,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均創下2016年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以來同期最高。根據CNABS統計,不良資產ABS的發行機構大部分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大行,且底層資產呈現對公不良貸款規模逐漸減少,住房抵押貸、信用卡消費貸兩類個貸明顯增加的特點。
這也與銀行現有手段處置個貸不良資產難度較大有關。張非凡認為,個人信貸不良是目前銀行不良處置的“老大難”問題。他指出,個貸數額小、數量大,個貸不良需要耗費銀行貸後保全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且催收存在各種現實困難,例如暴力催收頻發、監管趨嚴、失聯修復難、債務人惡意逃廢債、反催收猖獗等難題,所以銀行依靠自身能力處置不良壓力很大。
除此之外,監管部門也在著力推動商業銀行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例如,在引入跨境資金方面,今年8月,海南新建立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透過合資控股形式取得首張外資地方AMC牌照,北京金融交易所也獲得外匯管理局批准開展銀行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業務;此外,個人貸款批次轉讓試點等政策方向也在趨於寬鬆。不少從業者認為,近5年或許將成為中國不良資產行業的黃金時段,處置浪潮正洶湧而來,但不良資產處置對各參與方的要求較高,市場還需要一個培育的過程。
處置壓力下,需警惕違規行為
相比於處置渠道更加多元化、市場議價能力更強的大行而言,中小銀行面臨著更大的不良資產處置壓力,這一點從中小銀行頻頻因違規處置不良接到監管罰單也可以側面印證。記者梳理銀保監會罰單發現,今年監管部門已向不少於33家銀行開出涉違規處置不良的罰單,尤其是下半年來罰單數量大增,已有至少21家銀行因違規處置不良接到罰單,其中大部分為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
資管機構戰略專家、高階經濟師王權表示,回溯農商行發展史,主要由地方信用社改制而來,在法人治理能力和資產運營能力等方面還顯得有些偏弱,抗風險能力也顯得不足,再加上這些銀行在資產處置方面專業性差,人才匱乏,資產質量相對大行來說較差,因此在處置不良方面往往效果差強人意。
從處罰事項來看,主要涉及違規核銷不良、以貸收貸掩蓋不良和虛假出表三類,具體包括透過空存還款後再貸款平庫方式掩蓋不良貸款、違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用於收購本行不良資產、以“資管+通道”的方式實現不良資產非潔淨出表等。
王權指出,實際上,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存在的違規行為一直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有一些違規行為在表面上看可以使得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但風險來臨時,實際損失又會轉回表內,資本就會不充足、槓桿率就會過高,嚴重可能會引發銀行破產,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不良資產的處置中必須高度重視合規性”。
明年下半年或將“撥雲見日”
“銀行都熱切期盼疫苗成功,以及其將帶來的經濟回暖。”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高階研究員王衍行直言。
11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公開表示,目前國內企業帶頭研發的新冠疫苗已處於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就在幾日前,美國製藥巨頭莫德納(Moderna)釋出資料稱,該司研發的mRNA-1273新冠疫苗有效率達到94.5%。這意味著兩國均已有疫苗接近上市,其中美國媒體報道,預計明年4月即可接種疫苗。
疫苗的研發進度讓銀行業對不良改善更有信心。前述銀行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他個人覺得銀行的不良貸款應該會有所好轉,一是前期已預提了大量撥備,二是實體經濟有所改善。如果今冬明春疫情防控較好,他認為,2021年銀行業不良資產情況就會好轉。
湯志賢認為,根據當前疫苗的研發及推廣進度判斷,目前一個大的預期是明年下半年之前全球疫情能夠得到基本控制,但不良資產處置的壓力何時能夠緩解尚難判斷。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暴露的傳導鏈條存在遲滯性,即使經濟預期向好,經濟上行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全面改善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穩定因素,更加大了不確定性。”他補充,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經濟的回暖,不良資產處置的難度往往會相對降低,行業參與者的投資積極性和參與交易的活躍度通常會增強。
但王衍行也指出,銀行的不良處置並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實體經濟的好轉並不能解決銀行的根本問題。
“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壓力除了疫情催化,還是複雜外部環境丶歷史陳年積澱及銀行內部因素等共同造就。”他指出,“有的銀行個貸、信用卡問題嚴重;有的銀行是被這個‘系’、那個‘系’問題纏繞,如華晨寶馬系;還有的銀行深陷騙貸案件、腐敗案件等。處置不良,銀行需要資本實力、專業能力和明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的耐力,還要有正確價值觀,從自身找原因。”
前述銀行業人士則提醒,銀行現在仍應該關注零售領域的不良反彈。“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個人收入會減少間接影響信用卡等零售貸款還款,另一方面,隨著監管機構加強對金融科技公司開展金融業務的監管,可能導致部分個人貸款迴流銀行,加大形成不良貸款的可能”。
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