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廣交會”不只是傳統展會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有益嘗試,還向廣大外貿企業傳遞了一個明確訊號,那就是數字化轉型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唯此方能危中尋機、化危為機。隨著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我國數字經濟將日趨活躍,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將進入加快發展新階段
經過兩個月緊張籌備,備受關注的“網上廣交會”如期而至,2.5萬家企業、180萬件商品以及全球數十萬採購商參與,讓本屆廣交會毫無懸念地成為疫情暴發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性貿易盛會之一。
儘管這不是廣交會第一次“觸網”,但卻是舉辦63年來第一次從線下整體搬至“雲端”。對於以往不能到會的買家或賣家來說,“網上廣交會”讓彼此只需“屏對屏”,即可完成從下單到接單、從生產到物流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網上廣交會”雖是疫情下的特殊之舉,卻依託數字技術發展進步,能夠在“雲端”為中外企業創造互利共贏新商機。
從短期需求看,外貿企業需要透過廣交會獲取新的訂單,以對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外貿資料顯示,儘管出口已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增長,但增幅環比有所下降,在全球疫情防控尚不明朗的情況下,穩外貿將面臨更多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有市場機構調查表明,當前外貿企業在手訂單大多以短期或存量訂單為主,近八成企業反映訂單同比下降。在這個關鍵節點上,以廣交會拉動訂單增量,是穩住外貿基本盤的必要措施之一。
從長期發展看,“網上廣交會”將繼續承擔起外貿發展“晴雨表”的作用,同時也有望成為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重要部署,此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也強調,要加快5G網路、資料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網上廣交會”連續10天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直播、網上洽談、視訊會議等場景應用,對數字平臺的穩定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在促進國際經貿交流的同時,將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全球貿易數字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數字化帶來的全場景、高精度、無邊界體驗,給未來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在展現出“線上貿易”巨大潛力的同時,也必將進一步加速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序。事實上,疫情之下,企業“上雲”已迫在眉睫,一些數字化轉型起步早、程度高的企業已率先嚐到了逆勢增長的甜頭。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我國數字經濟將日趨活躍,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將進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有輿論認為,“網上廣交會”是全社會、全球參與的一次“雲試驗”。這樣的定義是有依據的,正是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精準施策、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復市,中國經濟實現了較快恢復,夯實了廣交會“雲端”舉辦的底氣和實力。就在1個多月前,由17箇中央部委、128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的“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2020)”正式啟動,該行動旨在透過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服務,加快構建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網上廣交會”的舉辦也正是建設上述生態體系的應有之義。
作為一項創新之舉,“網上廣交會”最終能帶來多少成交訂單,成交額較傳統線下交易能否有所提升,“屏對屏”多大程度上可替代“面對面”,尚待進一步觀察和研究。但我們相信,“網上廣交會”不只是傳統展會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有益嘗試,更向廣大外貿企業傳遞了一個明確訊號,那就是數字化轉型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唯此方能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經濟日報記者 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