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老基建共同發力:我國基建市場發展分析-中企築鏈

由 簡振武 釋出於 財經

基建行業在我國過去幾十年間可謂是快速發展,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了我國現代化城市以及交通網路,積累了百萬億量級的存量基建資產。但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逐漸提高,原有的基礎建設方式難以為繼,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未來市場空間可預見的情況下,如何清楚認知當下發展狀況,轉變未來發展模式成為行業變革的重中之重。

 

一、我國基礎建設市場發展現狀

 

我國傳統基建在經歷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後,已經逐漸進入到瓶頸期,根據2018年的統計資料,我國公路里程達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4.3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達 13.2 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2.99萬公里,軌交運營線路長度5761公里,同時還有公路橋樑5569萬米,公路隧道1724 萬米。如果對我國 1953 年以來歷年的資本存量進行永續盤存,就可以發現我國我國基建資本存量已達百萬億元級別。

 

這百萬億量級的存量基建資產,基本處於地方政府、城投公司、社會資本管控之中,但由於基建投資的體量大、週期長,長久以來投入的資本難以得到有效退出,使其負債壓力逐年增加,導致近年來我國基建投資增速逐漸下滑。目前,我國的基建投資增速已步入低增長階段。2019 年基建投資(全口徑)增速僅3.3%,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等)增速僅3.8%。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近年來基建增速下滑並非受到單一因素的影響,首先近年來的減稅降費使中央財政收入連續下降,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分流了以用於基建的財政資源。為了防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題,中央出臺了地方舉債的規範化和資管新規,使融資平臺城投債發行量減少,非標規模也開始收縮,進一步削減了了基建的資金渠道。同時近年來地產投資較強,託基建緊迫性有限,再加上隱形債務監管持續嚴格,導致了地方政府積極性下降。

 

直至2020年,在以內迴圈為主、雙迴圈共同發展的格局背景下,基建行業再次迎來了變革與發展的良機。在亟需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基建行業作為國內財政政策的最佳抒發點,承擔起了吸納資金,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老基建煥發活力

 

城市化和交通網路建設一直是基礎建設發展的重點領域,在過去的四十年間,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快速增至8.5億,淨增加6.8億,城鎮化率從17.9%提升至60.6%,提高43個百分點,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格局,成就了過去中國重化工業、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消費升級等的飛速發展。

 

從2019年的資料來看,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60%,比2018末提高1.02個百分點,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但當前中國60.6%的城鎮化率雖然稍高於55.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明顯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81.3%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65.2%,中國城鎮化還有約20個百分點的空間,這也給了基礎建設進一步配套城市發展的空間。

 

以中美之間對比為例,美國基礎設施雖然大多建於20世紀中期,設施陳舊現代化程度不足,但整體競爭力仍然強於中國。根據資料顯示,2019年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排名第13名,低於美國的總體競爭力排名(第2名)。而分項中,鐵路密度、供水可靠性、電力損耗分別排名第48、30、23位,拖累了美國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排名,主要與美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於1960年之前有關,部分基礎設施陳舊。而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由於發展年限較短,整體競爭力的排名(第36名)距離美國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在公路建設上,中國公路總里程較美國仍有一定差距,2018年中國公路通車裡程為484.65萬公里,與美國1920年左右的公路通車裡程相近,與2018年美國公路通車裡程(673.28萬公里)仍差210萬公里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2005-2018年的13年中國共新增公路里程150.13萬公里,年均新增里程達到11.58萬公里/年,中國公路里程正快速增加。

 

在鐵路交通上,中國鐵路營業里程與美國相比雖處於劣勢,但差距正在逐步縮小。2018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為13.17萬公里,僅次於美國鐵路營業里程,居於世界第二水平。2000年之後,美國鐵路營業里程基本保持21萬公里左右不變。而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在2008年高速鐵路快速發展之後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08-2018年期間以0.52萬公里/年的速度逐年遞增,中美鐵路營業里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因此在傳統基建領域,無論是城市化建設、交通網路建設上都還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在2021的基建發展中應當優先支援基礎設施補短板行業,包括倉儲物流、收費公路等交通設施,水電氣熱等市政工程,城鎮汙水垃圾處理、固廢危廢處理等汙染治理專案,以及老小區改造等民生專案。

 

三、新基建助推發展

 

在新基建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當儘量規避已經發現的問題,比如資金來源有限、成本利潤不對等、投資回報週期長等問題,透過供應鏈金融、基建REITs等渠道盤活存量資產,也為基建新時期發展增添動能。

 

從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來看,美國基建投資佔GDP中的比重較低且呈下降趨勢。自1947年以來,美國基建投資佔GDP的比重大致在2%~4%之間且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2018年美國基建佔GDP的比重僅為2.62%,遠低於中國基建投資佔GDP中的比重19.6%。

 

自2003年以來,中國基建投資佔GDP的比重從10%增加至2017年的21%,雖然2018年開始基建佔GDP的比重雖略有下滑,但仍保持在高位。我們也要做好傳統基建空間耗盡後,GDP創造下滑的準備,並積極開發新基建專案。

 

當下,被廣泛接受的新基建七大領域中,包含了5G、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特高壓建設、新能源充電樁建設、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較為明顯的數字經濟特徵,透過顛覆性的作用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賦能增效、改造升級。

 

新基建是高技術、輕資產行業,直接投資規模並不大。2020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5G網路投資分別為453億元、350億元和1000億元,合計1800多億元。從目前的資料來看,按照部分市場機構的預測,資料中心年度投資規模在1000 億元左右,人工智慧投資約300-400億元,工業網際網路投資可以達到100億元,投資合計也就是3300億元,只佔近年年度交通投資的5%,城市建設投資的4.7%,全部傳統基建投資的2%。

 

新基建投資相比於傳統基建,雖然在短期內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但新基建可以改善傳統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帶動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最佳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向價值鏈中高階發展,同時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城鎮化、工業化高質量發展。

 

目前,在傳統基建領域,民間投資仍存在較高的准入門檻,但在部分可開放的新基建領域,則應充分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主要透過制定行業規則、設施標準、產業規劃佈局等,推進市場有序執行,並進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叢集、高科技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等新基建試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