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腸道產業》第198篇文章
編者按:
微生物組的研究不斷湧現,使微生物組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領域,有許多人開始湧向這個領域,嘗試創業。然而,與傳統生物技術公司相比,微生物組公司想要擴大規模將會面臨著一些獨特的發展挑戰。
那麼這些挑戰都有哪些呢?具體是什麼樣的挑戰呢?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今天我們結合了皮膚微生物公司Azitra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TravisWhitfill的採訪報道,特別撰寫此文。希望該文為各位產業人士尤其是微生物組的創業人士帶去一些啟示與幫助。
獨特的發展挑戰
對任何生物技術公司來說,擴大規模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挑戰。
從實驗室的培養瓶到工廠中的大規模發酵罐,從科學證明的理論到轉化為可盈利的產品,從尋找科學問題到尋求業務模型的可持續性或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都會遇到許多困難。
對微生物組工程領域的公司而言,這些困難尤其艱鉅,因為相比與其他普通的生物技術或製藥公司,微生物組領域是一個剛剛興起的創新領域,面臨著獨特的發展挑戰。
大多數以微生物為核心平臺的傳統生物技術公司都是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產生感興趣的蛋白質,如食品成分、香料、化學藥品或者與生物醫學有關的分子。
而隨著微生物領域的發展,新一代的微生物組初創公司開始提供一些新產品,比如製造一種經過改造的微生物,然後將其本身引入到人體腸道或皮膚等環境中,以治療疾病。
隨著微生物組的深入研究,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有轉化潛力的微生物組科學研究,同時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微生物組初創公司。
TrazWhitfil是Azitra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該公司致力於透過微生物治療各種皮膚疾病。Whitfill說:“現在就開始考慮擴大規模絕對不是為時過早。有很多挑戰,尤其是在這一領域,都需要儘早解決。”
目前來看,微生物組領域的企業家應該考慮的三個主要因素是:產品配方和製造、團隊組建和資金。
挑戰一:產品的配方與製造
第一個挑戰來自於產品本身,也就是產品的配方,尤其是在傳統藥物開發的對比之下這一挑戰顯得尤為艱鉅。
因為微生物療法與傳統藥物不同,該方法使用的是活的有機體,因此公司在考慮產品的穩定性和保質期等問題的同時,還必須要尋找微生物存活的方法。
Whitfill遺憾地說:“我希望我們能夠再早一年就開始思考產品配方的問題。”雖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Azitra公司並沒有因此受到傷害。
不過,實際情況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早早地就考慮最終的產品配方、產品定位、市場細分以及如何與市場上的其他產品相匹配,甚至你的產品上市之前市場將批准哪些產品,但是要記住考慮這些事情很重要。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如果你想要尋求一個合作者包括製藥公司、投資人等,那麼考慮這些問題會讓你更具有競爭力。
而另一個年輕微生物公司可能會糾結的重要問題是:是在內部擴大規模以增強自己的微生物生產能力,還是將該製造流程外包出去?
雖然一些公司選擇自己建立藥物生產平臺,比如法國出微生物初創公司MaaTPharma就搭建了其獨有的cGMP藥品生產和開發平臺,但是可能大部分的微生物公司更希望能夠將這一製造流程外包出去,以減少一些挑戰和麻煩。
但是治療性微生物的批次生產是一個新生的過程,因此,實際上還沒有多少公司能夠做到批次生產這一點。
當然也有幸運兒,比如Azitra公司就找到了一個願意並且具備相應生產能力的歐洲合作伙伴。
不過,製造的過程不僅僅是解決批次生產等技術問題,還包括瞭解不同的監管機構,尤其是如果您打算在多個國家或地區銷售產品而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產品,那麼瞭解監管機構和相關條例就更為重要了。
像FDA這樣的監管機構是十分開放的,並且願意提供幫助,甚至在公司發展的早期就能為你提供一些幫助。
Whitfill認為,監管問題比其他挑戰要相對容易處理,尤其是如果你很早就開始與監管機構進行溝通。
當然,有一些研究人員可能只想一門心思研發技術,而不願意去了解這些條例,或者與監管機構的人打交道。那麼,監管問題反而會變得有些棘手了。
挑戰二:團隊的建立
很多創業故事告訴我們,想要創業成功,缺的往往不是好點子,而是能夠實施的人。
同樣,很多投資方在考察專案的時候,評估的除了專案本身以外,還會著重考察團隊成員,甚至有時候後者的影響力更大。
儘管產品的配方和製造對於當下所有的微生物公司而言都已經相當具有挑戰性了,但是團隊建設的問題甚至要更為嚴峻。
首先,想要吸引新的博士後或年輕的專業人士加入就需要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撐。如果公司所依賴的科學理論不夠科學甚至存有問題,那麼就難以吸引到有實力的年輕人加入到你的團隊。
其次,有了科學支撐之後,公司的所在地或許也會影響年輕人的就業選擇。比如,Azitra公司的所在地是康涅狄格州,美國年輕人並不願意搬遷至此地,因此,對Azitra公司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在國內也是如此,無疑,北上廣對人才的吸引力巨大,但是這些大城市的運營成本也更高。所以,如何結合各地政府的政策,平衡好公司的運營成本與人才招攬問題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當然,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考慮部分工作進行遠端辦公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實際上,有一家市值30億美元的公司,就是由1000個在家辦公的人撐起來的。沒錯,就是著名的科技公司Gitlab。Gitlab和Github一樣都是程式碼託管平臺,不過Gitlab更多是面向企業。
由於Gitlab公司的員工位於全球各地,所以不論何時遇到問題,都會有人處於工作時間,而且由於時差問題,甚至可以考慮24小時接力,因此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了。
遠端辦公對於企業的好處是直接明瞭的——降低成本,因為大大減少了場地的租金、員工的安家費以及高收入地區的用人成本等。
但是,要如何線上高效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溝通機制呢?
這是選擇加入遠端辦公模式之後需要思考的新問題。當然,生物公司基本無法像IT公司一樣實行全員遠端工作,但是確實可以考慮在必要的時候增加這種工作模式。
第三,建設多樣化的團隊需要一定的時間與耐心。此處所說的多樣化可能不僅包括背景與專業知識,甚至還包括性別和種族,因為各方面的多樣化能夠讓公司擁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實際上背景不同的人思考的方式與維度都不同,而微生物組領域又是這樣一個複雜的領域。我們已經知道微生物組會與身體的各個部分發生互作,而微生物組本身又是一個複雜的群落,所以微生物組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學科的領域。
所以,團隊的建設不僅要考慮納入微生物學家,還要考慮生物醫學領域其他方向的專業人士,包括生物資訊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態學、藥理學等專家,甚至要考慮數學家和計算學家等。
像Viome微生物公司,其首席技術官GuruduthBanavar就是一位人工智慧專家,在IBM公司有過多年的工作經驗。而AI演算法正是Viome公司立足於個性化營養市場的法寶之一。
又比如Azitra公司,Whitfill表示:“我們在性別方面相當平衡,種族也相對多樣化,我真的為此感到驕傲。”
但是想要建立這樣一個足夠多樣化的團隊,必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挑戰三:籌集資金
雖然微生物領域被很多人看好,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初創公司籌集到了大筆資金。
但是真相是和其他眾多的領域一樣,這個領域有大批的競爭者,所以並沒有那麼容易籌集資金,甚至因為微生物組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微生物組變成了一個很難籌集資金的領域。
不過,也有一些公司十分重視微生物領域,比如法國的SeventurePartners;還有一些公司專注於投資微生物領域。
Whitfill強調說:“在正確的時間獲得資本,以及從正確的投資者那裡獲得正確的資本,真的很重要。投資者不僅提供資金,他們還提供許多其他資源。因此,投資者的型別、投資的型別以及你的融資戰略都非常重要。”
其實,對一些微生物組初創公司而言,前進是很艱難的。因為,有一些公司正在打著虛假科學的招牌,藉著微生物組的熱潮兜售產品,這就造成一些謹慎的投資者對這一領域保持觀望和懷疑的態度。
但是真正擁有科學支撐的公司一直在努力著,正在透過實打實的臨床研究一步步證明真正的微生物組科學可以為人類醫療保健的未來帶來改變,甚至是革命性的改變。
正如紐約以醫療保健為重點的投資銀行Chardan的合夥人兼醫生的GbolaAmusa所說:“科學研究將改變一切,當證據出來的時候,這些生物科技公司的價值將不是數億美元,而是數十億美元。”
而創業者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證據,選擇並說服對的投資人。因為他們將是公司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幫手,尤其是一些對的投資人不僅僅會為你帶來新的投資人,還有可能影響整個公司的運作與發展。
同時還要提醒創業者要注重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這一點對任何一家初創公司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
矽谷風險投資公司Mayfield的合夥人UrsheetParikh認為,初創企業所犯的第一大錯誤是“他們拿出種子資金,並將所有種子資金僅用於證明產品,而忘記了證明商業模型的可持續性。”
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型要考慮正在開發的技術應該在什麼時候形成產品並投放市場,該產品為哪類使用者提供服務,以及圍繞它開展業務的所有基本假設。
另外還要考慮的一個尤為重要的點是,這個產品最好能夠建立一個“新”類別,併成為該類別的代表性面孔。
擁有優秀的商業模型的公司,必然能夠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者,手中也將會握有更多的選擇權與主動權。
未來值得努力
好訊息是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道宣傳微生物,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意識到微生物組的重要性,這為微生物領域的創業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但是,微生物領域的創業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不過,微生物組的創業者們應該要始終堅信這些研究與轉化是為了解決具有實際意義的重大問題,也就是人類的健康問題,因此值得不斷付出與繼續前進。
而一旦出現一些真正造福人類的成功案例,這個行業就會變得更加閃閃發光。
參考資料:https://synbiobeta.com/poised-for-growth-how-to-scale-a-microbiome-engineering-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