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顯性債務規模再上新臺階。
近日,財政部公開了2023年10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債務餘額情況。截至2023年10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401011億元。這是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關口。
近些年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積極財政政策明顯加力,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增加地方舉債規模,擴大政府投資力度。這也使得地方債規模快速攀升。
根據財政部等資料,2013年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2019年這一數字突破20萬億元(約21.3萬億元);2021年突破30萬億元(約30.5萬億元);今年則突破40萬億元。不難發現,近些年尤其是疫情以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快速累積,這與疫情期間中國擴大財政擴張力度,大幅增加地方舉債規模有關。
儘管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突破40萬億元,但仍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今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約42.2萬億元)之內。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總的看,中國政府的債務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中游偏下水平,中央政府債務負擔較輕。地方政府債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要用於基礎設施投資,一般有實物資產支援,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好的正外部性;二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務主要集中於經濟規模較大、經濟增長較快的省份,他們有能力自行化解債務。
地方債風險總體安全可控的同時,地方政府債務也呈現分佈不均,一些地方債務風險較高,還本付息壓力較大。為了化解地方債風險,今年7月,中央要求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此後,財政部重新開啟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10月份開始,地方密集發行超1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券,以置換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隱性債務,展期降息,緩釋風險。
10月份超1萬億元特殊債發行,也是推動今年前10個月地方債餘額突破40萬億元的一大重要因素。
另外,由於近些年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尤其是樓市低迷下,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疊加債務規模快速增長,使得衡量地方債風險指標之一的地方債務率(債務餘額/綜合財力)明顯上升,去年底地方債務率已經在財政部設定的120%警戒線附近。
相比於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相對較重,中央財政債務負擔相對較輕,2022年底國債餘額約25.9萬億元,明顯低於地方債餘額。這與大部分國家中央政府債務遠超地方政府債務不同。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第一財經,中國過去連續實施的積極財政,在2015年以後地方加槓桿趨勢明顯,尤其是地方隱性債務風險問題較為突出,但中國中央財政的空間相對充足,2022年中央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僅為22%左右,遠低於美國和日本。因此,未來的積極財政將在政府債務融資方面加大中央統籌。這也將大幅提升中國財政的可持續性。
今年中央財政相關舉措也體現了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過快增長,加快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比如,近期中央財政決定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給地方使用,但由中央財政承擔還本付息,不增加地方財政負擔。今年年初預算中,財政赤字比去年增加5100億元,也均由中央財政承擔。
今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最佳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認為,當前地方政府債務佔比高,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部分割槽域存在風險;中央政府債務佔比低,中央加槓桿空間大。地方政府舉債成本高、週期短,中央政府舉債成本低、週期長。因此,有必要提高中央政府債務比重,透過轉移支付的方式緩解地方政府收支矛盾。
實習編輯:李文玉 | 稽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