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變局 中國經濟如何應勢而變

  疫情加劇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勢而變?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界定?金融科技在中國將有何巨大應用?12月4日,首屆中國經濟學人經濟學國際前沿論壇舉辦,各路學者大咖對綠色發展、創新管理、國際貿易、金融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農業壓艙石:

  分類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介紹,近期研究從鄉村振興的角度,根據實際情況對2035年可能達到的目標值進行了測算,測算的結果表明,到2035年中國可以基本實現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特徵的農業農村現代化。

  但目前,尚存在一些關鍵指標可能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突出的短板,主要包括農民收入較低、農業勞動生產率跟世界農業強國差距過大、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等。

  “根據我們初步測算,按照現有的發展能力和條件,中國應該有可能在2040年前後跨入農業強國的門檻;在2045年左右,只要我們加大自己的力度,不斷努力,應該能夠建成農業強國。”魏後凱表示。

  對於農業強國的建設,魏後凱認為,應該分類來推進。要發揮典型區域的示範引領作用,以農業強省、農業強市、農業強縣;要以現代種業、農機裝備製造業、智慧農業為重點來突破重點產業的發展瓶頸;同時,要培育一批高素質的農民,促進經營主體的分工和專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推進農業耕地側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始終是底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說我們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從長遠看,我覺得中國的糧食安全還是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因素。”魏後凱認為。

  從供給來看,由於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耕地的非糧化比較嚴重,2015年以來連續四年種糧的淨利潤是負的。耕地非農化屢禁不止,也影響了農民種糧、地方抓糧的積極性。同時,糧食的生產在向少數主產區集中,這也會對未來糧食的供應、糧食的安全產生潛在的風險;從需求來看,糧食需求總量還會進一步增加。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不斷升級,這樣的話就容易產生結構性矛盾。

  金融加速器:

  更好服務中小企業

  農村金融創新也是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大途徑,尤其是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於金融科技帶來的變革,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認為,首先體現在市場約束方面。由於移動互聯或者金融科技的發展,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極大緩釋。相比於傳統金融,金融科技在資訊處理、風險評估、資金供求、支付、供求方、產品、執行成本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改變,銀行業的演化路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此外,在金融科技的支撐之下,介入高度個性化、專業化但空間巨大的市場變為可能。“單個市場利潤空間很小,但是整體的市場很大,金融機構以往一般是不太介入的。在金融科技發展的背景之下,可以透過降低單體的成本,增加整體的收益。比如金融機構服務於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就是這方面典型的體現。現在有條件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就是因為在成本和收益方面跟過去發生了一個極大的變化。”何德旭談道。

  不過,在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也需要利用新的技術來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有效防範新背景下的新金融風險,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科技創新管理機制,處理好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的關係,引導新的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正確和有效使用。

  同時,何德旭也認為,“在金融科技發展的背景之下,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傳染路徑、市場主體的金融行為、金融業務特徵、金融安全與金融效率的關係都發生了深刻改變,傳統的金融監管理論、監管思維、監管政策、監管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所以我們亟須探索在新的形勢之下新的金融監管理論”。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晨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90 字。

轉載請註明: 百年大變局 中國經濟如何應勢而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