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
我從2006年參加投資工作,到今天已經有16年。這些年來,我對證券市場的一個直觀感受,是從整體上來說,人們開始變得比從前更加希望走正道、做有價值的投資。
記得十幾年前的時候,股市一旦大跌,市場上佔主導的分析,往往在討論趨勢什麼時候結束、資金面什麼時候寬鬆等博弈因素。而現在,當股票市場大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分析對投資者說要冷靜,要耐心看長期,要發現時間的價值,要懂得逆勢抄底,等等。
不過,資本市場永遠是一個慢慢進化的市場,而我們的市場現在仍然難以被稱為一個完美的成熟市場。今天的投資者面對股票市場調整時,他們必須學會解決一個問題:跌多了就該抄底嗎?
一些在資本市場沉浸時間不長的投資者,在股票市場大跌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聽到周圍人的勸導:“巴菲特教導我們說,要在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這樣才能賺錢。”“長期的價值是不會因為短期價格的下跌而消失的。”“耐心面對波動,才能享受企業增長的價值。”諸如此類的話術,有沒有感覺很熟悉?
實際上,這些話說起來容易,真做起來卻非常難。為什麼說起來容易呢?我這兩天看到一個檔案,叫做《市場下跌安撫話術》,裡面這一類的話應有盡有。但是,正所謂“倉位有限而理論無窮”,話說錯了可以翻回來再說,而投資的決策一旦做錯了就無法更改。這也是為什麼研究員比基金經理好做的原因:研究員可以輕鬆地說一句“上次我說錯了,現在我改一下”。但是,基金經理卻要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交易負責。
但是,為什麼“跌多了要抄底”、“要相信長期價值”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呢?為什麼許多人都會說這樣的話,但是投資業績優秀的卻很少呢?
沒有永遠適用的邏輯
要知道,投資如戰場,沒有任何一個邏輯是可以永遠適用的。投資者必須學會對不同的金融產品、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估值、不同的市場結構,進行不同的分析。如果只學會一句“下跌多了就抄底”,那麼就好像拿著一根木棍走進原始森林對抗猛獸,實在是準備太不充分了。
下跌與抄底之間關係的複雜性,就好比《孫子兵法·謀攻篇》在講到敵我力量對比的時候所說的:“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敵我力量對比的不同,就會導致戰術的不同。我們的兵力與敵人相比,是“十倍、五倍、一倍、相當、較少”這五種情況,就要採用“圍、攻、分、戰、逃”這五種方法。那麼,對於價格下跌,投資者怎麼可以只採用抄底這一種方法呢?
其實,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即使《孫子兵法》看似已經很細緻地把我敵力量對比從多到少的戰術,用“圍、攻、分、戰、逃”這五種方法寫出來了,但是在戰場上的應用,卻又是千差萬別。甚至有時候,要因地制宜、因時設計,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才行。
亂用兵書的新軍
在漢代著名的昆陽之戰中,就曾經出現過一次當我軍力量十倍與敵人時,最好的做法不是“十則圍之”,而是應當迅速避開的故事。當時,王莽篡漢朝、成立新朝(一箇中國曆史上不太知名的短命王朝),劉玄、劉秀等人在南陽重建漢朝朝廷。於是,王莽派出大軍42萬,號稱百萬,命王邑和王尋領軍,南下去蕩平剛剛恢復的漢朝。
當新軍大兵南下之時,漢軍的主力正在宛城作戰,只有萬餘人固守著新軍南下必經之路上的昆陽城。面對前面的昆陽小城,新軍將領嚴尤建議,數十萬大軍不應該和這種又堅固、守兵又少的小城糾纏,白白浪費時間,應該越過昆陽城,直撲宛城。宛城的漢軍主力一旦被擊敗,小城昆陽必然獨木難支。
但是,新軍主帥王邑和王尋,仗著手下有數十萬大軍,顯然不願意對一個小城低頭。於是,42萬新軍在昆陽城下圍攻,“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鉦鼓之聲聞數十里”,聲勢異常巨大。然而,昆陽城內漢軍死守,一時難以攻下。
趁兩軍膠著之際,漢軍主力在宛城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而後來東漢王朝的建立者、當時的漢軍將領劉秀,也趁此時組建了援軍,回援昆陽城。在昆陽城下,漢軍裡應外合,大破新軍,“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裡。”在昆陽之戰以後,王莽的新朝也就大勢已去。同年,只有短短15年的新朝覆滅,王莽也被殺死。
抄底之前
需要思考三個問題
兵法奧妙無窮,兵法的應用更加奧妙無窮,絕非一句話可以概括。對於投資,道理也一樣。說一句“跌多了就要抄底,如此逆向而動才能賺到長期價值”很容易,但是真正做的時候,投資者卻有太多的具體事情需要注意。
這裡,就讓我們來看看,當投資者打算“跌多了就抄底”的時候,我們至少應該思考的三個重要問題。
首先,我們應思考,股價下跌以後,公司的估值真的便宜了嗎?有的投資者會說,你看某某股票,股價都腰斬了,某某基金淨值都跌了一半了,還不便宜?問題是,價格腰斬和是否便宜,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一隻市盈率100倍的股票跌到50倍還是貴,一隻市盈率只有6倍的股票跌到3倍,那簡直是便宜到令人髮指。
以當年著名的美股納斯達克泡沫為例,2000年3月10日這個指數的最高點位是5132點,到了同年的12月19日,收盤價是2511點,跌了差不多一半。這時候納斯達克指數便宜嗎?當然不。到了2002年8月1日,這個指數再次下跌到了1280點,比2511點相比又跌了一半。
從1989年大泡沫頂峰下來的日經225指數,情況也差不多。1989年12月29日,這個指數的最高點位是38957點,1992年3月30日收於19669點,跌了差不多一半。這時候如果投資者抄底,那麼到了2002年8月7日,就會發現自己又虧了一半,因為這時候指數的收盤點位是9834點。
對於一些投資者來說,他們之所以買入從泡沫頂峰跌下來不少的股票(或者基金),而不是等這些股票真正便宜了再下手,是因為在之前的泡沫時期,這些投資者學習了過多吹捧這些泡沫股票的理論,同時缺乏清醒的判斷。當這些被誤認為值得天價的股票,價格大幅下跌以後,這些投資者就會按下購買的按鈕,卻忘記了投資中最重要的一條紀律:你得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理解問題。
在抄底時需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是公司的基本面發生改變了嗎?畢竟,公司的變化層出不窮,而任何判斷都不可能遇見將來所有事情的發生。企業有沒有發生新的重大違法違規事件?產品有沒有過時?政府的政策有沒有轉向,從而變得不利於企業?這些問題,都是在抄底之前需要思考的。如果在價格大跌的同時,基本面也遭受重大打擊,那麼下跌的價格也許不足以形成一個足夠優秀的抄底機會。
最後,投資者還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資金安排能允許我抄底嗎?
對於抄底這件事,有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它雖然會讓我們買到足夠的籌碼,但是等待這些籌碼變得再一次昂貴,可能會經歷一段不短的時間,也可能中間還會經歷進一步的下跌。這時候,投資者的資金性質是否能容許可能到來的壓力與等待,就變得至關重要。
比如說,對於公募基金來說,有幾年封閉期的基金就比沒有封閉期的基金,相對來說更容易抄底。對於私募基金來說,和客戶關係更好、客戶更加理智的私募基金,就比其他私募基金更適合抄底。而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未來工資現金流更充裕、當前存款更少的年輕人,就比退休金不高、但是存款很多的老年人,更適合用更大比例的現金抄底。
所以說,一句“跌多了就抄底”好說,低買高賣也確實是投資中賺取超額收益的利器,但是現在是不是底、抄了以後有沒有未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抄底,這些都是投資者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君不見中國歷史上,劉邦抄底秦朝而王,陳勝、吳廣抄底秦朝而亡;朱元璋抄底元朝而王,劉福通、張士誠抄底元朝而亡。世事變化無常,人間紛紜永珍。抄底這件讓無數投資大師賴以成名的事情,又怎會那麼簡單呢?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