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在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夏季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表示,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必須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對此,餘永定給出了四方面的解釋。其中,從地緣政治來看,“在關鍵產業、高科技產業,美國是一定要打壓中國的。雖然我們並不想‘脫鉤’,但除了透過提高製造能力,增強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自我保護能力,沒有其他選擇。”
具體來看,餘永定首先指出,要不要把中國建成一個製造業大國同地緣政治有關。改革開放前,由於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國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然是要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而且是門類齊全的製造業大國。
改革開放之後,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們強調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參與全球產業鏈,而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念,淡化了建立製造業大國的政策。
中美貿易戰爆發後,我們突然發現,中國經濟在如此多方面還是受制於人。以大飛機制造為例。在構成大飛機制造的13個子系統中,幾乎各系統我們都嚴重依賴歐美廠商,一旦美國對中國實行封鎖,大飛機制造的前景就十分堪憂了。在晶片製造領域也是如此。我們發現,在關鍵產業、高科技產業,美國是一定要打壓中國的。雖然我們並不想“脫鉤”,但除了透過提高製造能力,增強我們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自我保護能力,沒有其他選擇。
第二,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對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關係的理解有些偏差。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金融業在GDP中的佔比極高。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於中國,但其第三產業,特別是IT產業,在GDP中的佔比遠高於中國。其他國家服務業的發展成為中國學者的羨慕物件。傳統上,中國第三產業佔比過低。但在最近這一、二十年中,中國第三產業佔比迅速提高。第三產業佔比的提升,改善了資源,配置,應予以肯定。但是凡事都有個度,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要有合理的界限,服務業的發展不能以製造業的停滯為代價。我們一度對印度非常羨慕——印度有很多優秀的計算機人才,IT產業發展得非常快。但事實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支撐,服務業的發展只能造就泥足巨人的國家。曹總所說的美國製造業的衰落很有啟發性,中國不能重蹈這些國家的覆轍。
第三,疫情暴發後,特別是疫情演變成全球性瘟疫後,我們再次認識到有一個完整的製造業體系是多麼重要。如果不是糧食和能源安全有保障,工業製造能力強大,中國不可能率先走出疫情。沒有完整製造業體系,中國很難在全球性的危機中屹立不倒,而且為全球經濟的恢復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四,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一旦遇到某種嚴重衝擊,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禦衝擊,而這種力量的基礎只能是我們的製造能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