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馬嫡)國有大行開始集體對存量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啟動調整。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有銀行12月14日同日公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的有關規定,自2021年1月1日起,調整靠檔計息存款產品計息規則,提前支取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照支取日人民幣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所謂靠檔計息類產品,是指產品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是按照存款時間分段計算利率,也就是執行階梯利率,這樣有助於客戶獲取更多存款收益。不過,這類產品的推出也增加了銀行的資金成本,進而引起監管規範。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2019年12月,便有銀行人士透露,監管部門透過視窗指導方式對靠檔計息的定期存款提出限制。今年初,大型銀行新發的大額存單已不再靠檔計息。隨後,今年3月,央行釋出《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強調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將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
“靠檔計息類產品有高息攬儲的嫌疑,產品規模擴散後會影響整個銀行業的資金成本,從而推高借款人的成本,這對於銀行業的經營和業務結構會產生較深的影響。同時,這樣的產品設計對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要求非常高,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所以引起監管的重視,並進行整治。”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如是說。
在監管多次出手規範後,商業銀行加快了整改步伐。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比如今年8月,廣發銀行就公告表示,將於9月11日終止“定活智慧通”及“智慧分段計息”業務。而在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App端,根據存款時間執行階梯利率的存款產品也已經難覓蹤跡。
談及此次六大行集體叫停舉動,零售金融專家蘇筱芮表示,後疫情時代,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恐怕不容樂觀,“長痛不如短痛”,於是對存量“動刀子”,先從大行開始,各行需按照自己的情況具體把握是否要跟進。
對於擁有相關產品的消費者,該如何應對?蘇筱芮指出,對於擁有相關存款產品的消費者而言,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持有至產品到期,二是在新規生效前取出來,轉投別的產品。“消費者需要重新衡量自身的資金流動性需求,如有短期資金需求建議及時取出,轉而投向其他更為合適的產品,如無短期資金需求可繼續持有。目前來看,六大行已經率先進行了調整,但對於一些企圖留住客戶的中小銀行來說,如果沒有強制要求,它們是不大願意主動驅趕存量的,因此,我們需要及時透過各種銀行網站、手機App瞭解最新規則,關注最新動向。”蘇筱芮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