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促進科技開放合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本次兩會上審議的十四五規劃草案,更是制定了未來五年清晰的行動目標和決策部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積體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專案。
在這些科技戰略的支援下,我認為未來全球科技中心必將會在中國,主要理由是以下四點:
一是,中國將科技戰略提升到重要的地位。這點不僅體現在中央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體現在十四五規劃當中,中國的科技企業也將科技創新作為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全國從上到下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達成共識,都在大力倡導科技創新,目前科技強國的氛圍已經非常濃厚。
二是,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全球疫情過後,世界經濟的四個動力,包括製造業動力、創新動力、人才動力以及資本動力,在疫情後發展會越來越快。在中國率先取得防疫成功的情況下,中國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市場在疫情後必將提升,這為全球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中國有最多的人才和最優的科研環境。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科技人才隊伍,而且民營企業家隊伍也是全球人數最多的。目前,國家戰略也將科技發展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把創新放在突出地位,這為科技創新奠定了良好的環境。
四是,中國打造全球最佳營商環境,為的科技創新帶來不可估量的推動力。《外商投資法》實施後,表明我國大力對外開放正在穩步推進。加強對外開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有強調,並且是全方位、高層次、高領域的對外開放。同時,我們也在加大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
從近500年的科技發展史來看,世界科技中心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轉移,基本上每一百年轉移一次,從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到了現在的美國。近來,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大家所關心的中美科技脫鉤的問題。拜登上任後,對華政策尚不明朗,從其演講和團隊的公開表態可以看出,雖然中美科技戰有加劇的勢頭,但我認為中美科技不會脫鉤,理由為以下三點:
第一,在全球化的時代,如果說美國跟中國脫鉤,那就是美國跟世界脫鉤。一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國家,它怎麼可能跟第二大經濟體脫鉤呢?目前,美國這種極限施壓的辦法是特朗普創造的,但在中國市場是屢試屢敗,從理論上、從概念上不可能,拜登團隊也正在改變特朗普的做法。
第二,中美在經濟方面,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融,美國加徵關稅以後,特別是疫情期間,我們的紡織品、電子商品、體育商品以及醫療用品依然出口得很好。同時,我們也依然在大量進口美國的大豆、牛肉、乳製品、小麥等農產品。這些都證明中美脫鉤不了,未來也更加脫鉤不了。
第三,美國在中國的跨國公司要搬回美國,以解決美國的就業和經濟問題,這是違背市場規律的做法。現在全球經濟是市場經濟為主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怎麼能夠阻攔?我們很難想象,美國作為一個全球自由化、貿易化的代表,突然變得保守、封閉,這種行為怎麼能讓全球的跨國公司放心?
目前看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不可能脫鉤,以政治力量強行改變經濟規律是不現實的,無法解決本國自身面臨的問題,也會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如果中美科技脫鉤,反而可能有助於倒逼中國自主創新。如何對下一步整體的中美關係做一個判斷?我想我們雙方都應該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把當前的問題、出現的困難好好捋一捋。
隨著中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並在對外開放中加強國際合作,中國面臨著大好形勢:天時——第四次工業革命、地利——亞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中心、人和——科技強國深入民心,未來必將成為全球科技中心,對此我持樂觀態度。(文章來源:走出去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