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人們都被焦慮包圍著。有一個詞,在社交網路上火到不行——內卷。越來越少的機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讓大家都陷入一種焦慮,似乎每個人的眼前都只有一線機會,抓住為王,失掉為寇。到底什麼是“內卷”,基金投資也有“內卷”嗎?如何在投資中抵抗“內卷”呢?
何為“內卷”?
“內卷”從英語“involution”翻譯而來,本意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個階段後,停滯不前,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階模式的現象。
內卷,也是一種環境內部消耗的死迴圈,為了追求效率和排名,過度競爭,在存量博弈下的零和遊戲。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透過競爭來獲取更多資源。
打個比方,看電影時,本來大家都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看,但突然有人站了起來,其他被擋住的人只好也站起來,最後大家不得不都站起來看電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著。
再比如搶火車票,一個人先用搶票軟體,逼得其他人也用搶票軟體,因為票沒有變多,最後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線,但是開發搶票軟體的賺了。明明大家比以前付出更多,得到的卻更少了。
內卷本質是啥?就是大家都損失了,只有一小撮人賺了。
別以為這種現象只佔少數,你回頭看看身邊下班才開始工作的同事,996從反抗變成常態,你還能說內卷與你無關嗎?
投資理財也是如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朋友同事彷彿一夜之間全都開始了理財,一個比一個投得多,一個比一個來得猛。到頭來賺錢的是少數,虧錢的是大多數。
我們處在一個“萬物皆可內卷”的時代。一方面是行業的內卷,當一門生意有利可圖,必然吸引成百上千家企業入局,拼價格、拼產品、拼服務,最後大多“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另一方面是人員的內卷,當企業為降低成本開始裁員,就會加劇員工之間的競爭,就業機會的減少也會導致學生升學和求職的內卷。
內卷是壓力,也是挑戰。對於普通人來說,挖掘內卷帶來的投資機會,也許是一種抵抗內卷的有效方式。
基金投資也有“內卷”?
1、基金抱團
“抱團”成為前段時間市場的熱詞與特徵,一把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各行各業的“茅臺”逼空式上漲,只有更高,沒有最高,不斷挑戰著股民的神經。
大市值、行業龍頭、護城河深厚、壟斷效應,各種“茅”應該享受估值溢價,贏家通吃的網際網路規則,在實體經濟中得到擴充套件,在股市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各路資金堆積的茅臺神話,只要沒有後續資金的注入,少許資金的抽離,就會引起轟然崩塌。
實體經濟中,一旦單個公司擴張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就形成內卷,大樹底下,寸草不生。
近期股市中,資金抱團龍頭板塊和龍頭股,特別是白酒和新能源汽車,不是喝酒開車,就是開車喝酒,二八變成了一九。抱團股不看市盈率,壞訊息也能照樣漲停。基金礙於考評與申購機制,選擇抱團,股民經過近幾年的市場教育,也選擇抱團。有人宣揚,美股化,港股化來臨,股市走到最後都是這樣的。不可否認,抱團股的優勢,但對於趴在地下的九成公司,就真的該貴那麼多倍。被遺棄的股票,有經營穩定,年股息率5%的銀行、煤炭、鋼鐵等龍頭,這些國之重器,都是拿得出手的核心資產,難道就不值得投資麼?
如果只有抱團股值得投資,新股也就沒有必要發行了,行業龍頭基本都已經上市了,缺錢的創新公司市場也不待見,資本市場支援實體經濟就成了空話。資金抱團本質就是股市的內卷化,資金失去活力,擁擠到抱團股,不再開拓創新,股市也將失去活力。
2、基民“抱團”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業績最好,最熱的基金,基民虧損最多。反之,那些業績最差,最涼的基金,基民大多是賺錢的。
究其本質,熱門基金都是由新進投資者捧起來的,他們只看近期業績,根本不瞭解收益的真實來源。看到大家都在吹捧,就蜂擁買入,導致基金的規模急劇變大,買入的點位也非常高。
不少投資者是去年年末入市,部分基金的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管理千億規模的基金經理也油然而生。而在當時的行情中,重倉白酒等抱團股的基金表現搶眼,不少投資者購買的正是這樣的基金。節後,因白酒等板塊調整,這些基金也跌幅明顯,也導致了大部分基民的虧損。
而冷門基金呢,投資者明知道基金短期業績差,依然要長期跟隨。就是因為這些基民往往是有信仰的、有研究的。有的是放低收益預期,只想賺持續複利的錢。有的是看中了相關行業的低估,想賺價值迴歸的錢。
優秀的基金經理具備穿越牛熊的能力,不代表你在高位買下他們的品種,就可以穿越牛熊。
不少投資者會在投資過程中跟隨大流追趕不斷變化的熱點,被大眾時而激動時而沮喪的情緒感染不斷頻繁操作。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更加缺乏自己對於基金的判斷能力,對別人的判斷形成依賴性,看到別人的基金短期上漲就匆忙買入,看到別人在下跌時贖回就跟著贖回。如此一來,往往不僅不能獲得預期收益,還有可能導致損失。
投資如何抵抗內卷化?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最大的敵人恰好是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的思維框架與模式發生了內卷化。其中最典型的內卷化傾向之一就是路徑工具依賴上癮綜合徵。例如,玩技術的會反覆沉迷於技術,這是典型的內卷化行為現象,拉長週期看,它是邊際遞減的,對預期收益會構成無形傷害。那我們該如何避免呢?
1、能自由支配資產配置
普通人拿來理財的錢,終歸是有限的。而我們作為業餘炒股或買基金的散戶,能夠獲取的收益預期也應該合理的設定。沒有必要非要準求買到一隻12個月就翻番的股票,或者選中一隻牛基坐躺50%以上的收益。
這種超出正常值的預期設定,只會加重財務焦慮,陷入了不必要的自我內卷化陷阱。
當我們用於理財的錢只是我們收入或者資產小部分的時候,我們投入的最大精力佔比也應該相應控制在等額的範圍內。
如果有一天學成出師,或者有幸碰上好的機遇,透過理財獲取的收益遠超你的本職工作收入,再相應的增加自己的精力投入,這才是正確的理財思路。
理財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多的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同健身,循序漸進、細水長流才是應有的姿態。投資基金最主要的是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儘量避免跟風投資,同時也要著眼長期來看待投資。
2、建立多元高效的思維方式
初學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漫無目的的看書,尋找沒有確切來源的資訊、跟著不知道背景的“大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低效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資訊過剩的年代裡,投資者更應該學會甄別各種投資資訊,把精力花在反覆學習價值投資理念和研究能力圈內的行業公司上,堅持不懈,做對投資真正有用的事上,厚積薄發,才能在機會來臨時,走上前,抓住它。
3、學會耐心等待
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堅定持有優質產品,摒棄頻繁交易,等待時間會優質產品變得偉大,大浪淘沙,時間會讓市場先生變得聰明起來,讓那些真正有價值的股票迴歸價值,這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
所以內卷這件事並不可怕,瞭解了內卷的產生和本質之後,可以給我們帶來內心的從容,使我們能夠更加平靜地應對市場的變化。也希望我們在投資中都能做到人在江湖,卻瀟灑自如。
靠投資賺錢,從來都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作為普通投資者,在當下內卷化的投資市場中,一定要有快速高效的學習能力、基於資產視角的配置能力以及迴歸初心堅持長期的能力。
總之,投資與其“內卷”不如則賽道而行,找到自己的擅長的,在不擁擠的渠道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投資的渠道不擁擠也不寂寞,透過不斷反思投資行為,不斷最佳化投資策略,找到更適合的投資方向。
(文章整理自財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