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題圖/ 《心居》
最近兩年,新消費行業越來越難了。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前6個月,新消費賽道共計發生333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超過21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0%。
資金緊缺,很多品牌營銷捉襟見肘,難免熱度下降。
比如完美日記,巔峰時期年入30億,近幾年卻陷入長期虧損,4年虧了42億。
在此基礎上,很多行業都進入了生存模式,白酒行業也未能倖免。
相比於2016年1305.7萬千升的銷量資料,白酒行業在近幾年銷量逐年下滑,到2021年全國規上企業產量就只有715.63萬千升。
不僅如此,企查查顯示,中國現有白酒相關企業37.5萬家,其中頭部的5家品牌市佔率高達35.74%,其餘絕大部分白酒企業都面臨激烈競爭。
但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下,依然存在例外。
一家座標成都,成立不過才3,4年的白酒品牌,實現了累計銷量過億瓶的成績,成為業內討論的焦點。
它就是光良酒,不做酒企標配的電視廣告,不請流量藝人代言,也不做年輕化營銷,卻透過差異化打法,將基酒比例、成分資料“寫在臉上”,成長速度飛快。
如今,光良被看成白酒行業的一批新黑馬,連很多傳統品牌都頗為忌憚。
光良為何能這麼火?刀哥認為,關鍵在於它的3個行業級創新。
一個不搞年輕化營銷的新品牌
對於新品牌來說,在最短時間內打出知名度、佔領市場是當務之急。
然而光良顯然沒有把短期爆火放在第一位,這也是它最顯著的營銷創新。
在大眾的固有印象中,白酒是很高大上的產品,哪怕一個廣告都要拍出電影的感覺,文案動輒講述歷史、談論文化。
但屢試不爽的高大上營銷套路,卻在近幾年越來越不吃香了。反倒是搞年輕化營銷的白酒,賺得是盆滿缽滿。
比如雞尾酒品牌WAT,高顏值、重社交,還在小紅書上瘋狂種草,很多明星都是它的忠實粉絲;響杯、賦比興、醉鵝娘還拿到了千萬級融資。
年輕化趨勢之下,很多老品牌也加入到年輕化營銷的陣營,茅臺甚至做了一個rap--《當然是茅臺》。
同樣是新品牌,光良卻反其道而行。他沒有把重心放在年輕化上,而是大力投入國民化營銷。
首先是代言人的選擇上,別的白酒品牌都是請明星代言,它請的是高國民度的公眾人物,鄒市明。
相比於娛樂明星,為國爭光的奧運明星一直受到大眾尊重和喜愛,因此作為2008年、2012年兩屆奧運會的拳擊冠軍,80後的鄒市明,超高的國民度顯而易見。
與此同時,鄒市明身上的正能量,和作為一家之主、父親的身份,也為他收穫大眾好感。
在今年初,光良請鄒市明拍攝宣傳海報,鄒市明用跳躍姿態與四種爆款光良白酒同框。為傳遞出光良國民化的品牌形象、自在的品牌態度,鄒市明在攝影棚裡跳了五十多次。
對品牌宣傳來說,只有代言人自然是不夠的,品牌國民度的提升還要選取高國民度的傳播渠道。
光良的做法是在貼近生活、高話題度的熱門影視劇、綜藝中做深度植入。
比如它參與植入的《心居》,由國民媳婦海清和實力派演員張頌文主演,剛播出一集,收視率就飆到衛視第一名,其中很多家庭、朋友聚會,喝的都是光良酒,將光良的日常自用屬性展示在國民熱劇中。
比如靈魂人物展翔面對情敵時的一幕,他手中舉起光良酒敬對方,打動了很多人。
此外,它還與《林深見鹿》、《張衛國的夏天》、《罰罪》等大眾喜聞樂見的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合作,建立自己的粉絲社群、進行線上線下相聯動的品鑑會活動,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國民影響力。
在白酒行業國民營銷其實屢見不鮮,光良的成功,在於營銷活動背後高度共鳴的品牌價值觀:不裝。
光良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花錢消費方面追求返璞歸真,包裝的作用越來越小,產品本身的品質才是最大的吸引力,白酒更是如此。
近幾年白酒品牌傾向使用簡化、環保包裝,市場上主打繁瑣包裝的禮品酒佔比降低到只有9%。
因此光良提出大眾更加認可的“不裝,才能裝下更多”的品牌理念,以求更廣泛的共鳴。
成功的品牌理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品牌影響力上也是如此。
為了放大“不裝”的品牌理念,今年8月26日,光良同時釋出了4位品牌摯友宣傳短片,他們分別是足球解說員黃健翔、企業家馮侖、演員郝劭文及歷史學者於賡哲。
00:30他們是家庭頂樑柱、意見領袖,也同時是光良酒主流消費人群的縮影,藉助這些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光良也將自己的國民度最大化。
這種營銷看似不夠爽,其實更具使用者思維和品牌思維,影響力上也更具長尾效應。
“反傳統”的產品打法:
不要“面子”,不靠低價
營銷雖然可以引發大眾共鳴,但真正和消費者建立起連結的還是產品。
過去中高階白酒是面子消費,因此最看重的是品牌歷史和華麗的包裝。
但如今白酒的自用需求越來越大,十幾到幾十元不等的自用酒,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352億元增長到如今的988億元,3-5年內有望擴容至1200億元。
然而如今的百元以下光瓶酒,卻有很多還是受困於成本,難以在口味上征服大眾。
這就是白酒行業長期以來的一個痛點:缺乏高品質自用酒。
鑑於這一痛點,光良開闢出一個白酒品類的突破性打法:資料化白酒。
體現到產品上,首先就是包裝設計。
以大單品光良59為代表的光良資料瓶,開創性地把基酒比例標註在酒標上,下面還將高粱、大米、糯米等釀造原料的配比精準標註在瓶身。
這些原料+配比的資料,向消費者體現出光良酒最核心的產品價值:提供香氣的高粱,製造粘稠感的糯米,負責純淨的大米。這些糧食釀造出的基酒配比越高,口感就越醇厚。
鑑於要為大眾做出日常飲用的好酒的價值觀,光良做出了多款不同價位、基酒及原料配比的白酒。
突破性的酒瓶資料化設計,源於光良的資料化產品戰略。
在研發產品之前,光良就已經對消費市場及整個行業進行深入調研,這些大資料,就是它做白酒的重要依據,因此光良也將自己的目標定為“國民品價酒”。
一般白酒企業根據經驗和銷量就可以做酒,光良為什麼下大力氣做資料?
這要從喝白酒的人身上尋找答案。
資料顯示,中國白酒消費的中堅力量是30-50歲人群,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在消費觀念上更加理性,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關注產品資料。
比如女性護膚、辦公室零食、母嬰產品選購等,成分乾淨、健康、甚至有效,是消費者下單的重要依據。白酒行業也有此趨勢,純糧食釀造的白酒註定是消費主流。
光良的資料化,正是佈局配料乾淨的高品價比白酒的重要一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此舉也是白酒行業的一個重要破局。
對於這種超前佈局,光良視覺部的負責人說:“我之前設計的所有東西都是甲方說了算,但光良是消費者說了算。”
這種極其現代化、可感知的產品打造邏輯,看似簡單粗暴,卻用最快、最易感知的方式,向消費者傳遞了一瓶酒最核心的價值。
“資料瓶”的做法是反傳統的,它直接掀翻了白酒行業對基酒含量的潛規則,讓一瓶酒明明白白地站在了消費者面前。
最“糾結”的品牌戰略:
既現代又傳統
營銷和產品打法的創新,根源在於品牌戰略。
自品牌自創立之初,光良就將自己定義為“國民自用酒”,因此它的品牌戰略也是為此而設計,不求短期出圈,而求長期穩定的經營。
相比之下,最近幾年的新品牌,大多靠爆款營銷事件迅速博消費者眼球,很多爆款營銷事件都可以用一個公式概括:流量=明星/概念+kol傳播。
比如近幾年國潮興起,很多品牌為了打出品牌影響力,就在產品包裝、廣告上硬蹭國潮概念,實際上白酒本身並沒有國潮核心。
在此背景之下,光良的品牌戰略完全不同於新品牌:既傳統又現代。
首先在產品上,光良有著做傳統工藝、口味的基礎。
它的酒業總工程師劉瓊,有著40年品酒經驗,經她品鑑過的名優白酒有10餘萬批次,總計500萬噸,2014年劉瓊就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評酒大師” 終身榮譽稱號,因此光良雖然年輕,卻是名副其實的大師酒。
但光良並不是一個固守傳統的品牌。
為了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光良在做酒之前,會先做大量調研工作,其中包括消費者偏好趨勢、市場趨勢等,最後這些大資料都將作為重要依據,被用作產品設計。
這些資料還被統計整理在《2020光瓶酒營銷指數報告》中並公佈在網上,以此形成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度連結。
這是白酒行業首份自用酒行業報告,光良的這一做法的意義在於,引領行業從摸著石頭過河,走向資料化創新。
在供應鏈建設方面,光良也起到了行業引領作用,一方面快速佈局渠道,同時用網際網路方法為渠道賦能。
光良用了不到4年時間,在全國600多個縣級市場,搭建了近60萬個銷售終端,遍佈所在城市的餐飲店、菸酒店、小超市,用最傳統也最有效的方式賣貨。
為提升渠道動銷效率,光良使用網際網路管理方法,不要求渠道壓貨,還建立渠道社群,如果門店向消費者主動推薦光良酒還有返利,這讓回購成了光良盈利的重要增長點。
經過多年的資料化運營,光良在市場上與消費者形成共鳴,產品需求穩定,還做出適合多種場景飲用,符合大眾消費能力的爆款白酒。
比如市場反饋最好的產品“光良59”,在全國頭部市場的復購率高達75%,是光良的大爆品,也是自用酒行業的大爆品。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新品牌能做到行業級創新才會有行業地位。
要想引領行業,就得先磨練自己。
本篇作者 |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