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信用債違約數降三成 發行人“花式”展期需警惕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9月29日,今年以來已發生實質違約的債券發行人主體共計38家,涉及違約債券數量103只,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30%和27%。債券違約的整體情況較2019年已有明顯改善。
另據興業證券統計,今年以來(截至9月20日),信用債違約主體的“集中度”也在上升:今年僅新增違約主體15家,而2019年同期新增的違約主體達29家。且今年以來新增違約主體的債券違約規模僅佔市場總違約規模的三成,對市場的衝擊效應有限。
興業證券固收團隊認為,今年以來,違約現象對信用市場的整體衝擊在邊際減弱,信用債違約衝擊主要體現在個體層面。
興業證券固收分析師黃偉平分析了債券違約的多種原因,除行業景氣下行、公司盈利下滑、債務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外部融資、股權質押風險等導致信用債違約外,公司治理(如控股權之爭、大股東掏空企業、管理層決策激進、對外違規擔保等)引發的信用債違約更加頻發,還有因財務造假等造成的違約事件。
而在出現實質性違約前,發行人往往會採取多種方式避免觸發違約。如9月28日,某集團公告,9月27日召開的債券持有人會議,表決通過了債券利息遞延至明年4月28日支付的議案,且遞延期間不另計利息。
興業證券固收團隊提醒,投資者可密切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債務結構、現金流情況和償債能力等財務指標的邊際變化,同時需留意企業財務造假的可能,提高對信用風險的甄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