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投資熱度高企 多地加力謀劃創新發展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新年伊始,新興產業投資熱度持續升溫,新一批重大專案火熱開啟。多地緊鑼密鼓謀劃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全面最佳化升級產業結構,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聚力蓄能。

1月12日,2021年南通市首批181個重大產業專案集中開工,專案總投資1825億元。此次集中開工的專案突出“科技引領”,涵蓋電子資訊、智慧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開工專案中,先進製造業專案159個,現代服務業專案22個。

1月11日,杭州市蕭山區舉行2021年一季度擴大有效投資重大專案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224.8億元的35個重大專案集中開工,其中包含19個新智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專案。

這只是一個個縮影。開年以來,新興產業投資熱度持續升溫,重大專案密集開工。與此同時,地方緊鑼密鼓謀劃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全面最佳化升級產業結構。

近段時間,多地密集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打造創新發展高地成為亮點。

比如,山西省明確,堅持把創新放在轉型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透過把基礎產業作為重要支撐持續做強做優,把新興產業作為戰略重點不斷培育壯大,推動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河北省提出,強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增創數字經濟新優勢,打造高能級新興產業,全面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成為關鍵。不少地方紛紛“落子”高能級創新平臺、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

例如,四川省提出,要高標準規劃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西部(成都)科學城和中國(綿陽)科技城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建設,以培育建立國家實驗室為目標加快組建天府實驗室。安徽省則表示建立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聯合體和科技大市場,加強體系化力量,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作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高技術企業也將得到更多支援。福建省提出,加強企業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援高技術企業加速成長,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山東省提出,省級科技投入再增長10%。更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讓創新資源加速向企業集聚。天津市提出,支援創新企業領銜科技專案攻關。

在專家看來,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對接,才能更好地最佳化升級產業結構,提升地方經濟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當前,我國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化科技自強自立,這意味著國家高質量發展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各地加快謀劃佈局產業創新中心,實施科研攻關專案,有助於形成你爭我趕的競爭局面,有效引導創新資源集聚和配置,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不過,劉向東也表示,地方在謀劃創新發展路線圖時,需要因地制宜統籌佈局。

在他看來,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應在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上下功夫,彌補創新鏈的短板,促進科技創新面向市場轉化,特別是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和實施技術改造,切實做到鍛長補短。

同時,需要各地綜合評估自身的產業基礎、人才儲備、企業實力等,在創新平臺搭建、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通力合作,圍繞產業鏈佈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創新資源,引導更多資源向本地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創新領域集中,並與周邊地區形成相互協作支撐的科創走廊,最佳化區域間創新資源配置,提升區域整體協同創新能力,尤其要在重點科技攻關領域開展合作,共建共享共性技術平臺和研發基地,探索科創飛地等合作新模式,更好實現科創資源高效配置。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96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興產業投資熱度高企 多地加力謀劃創新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