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從糧食金融化看,疫情發生以來,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從糧食能源化看,在全球還有很多國家面臨糧食短缺問題時,有的發達國家推動糧食大規模能源化,無異於人為製造一場大規模的糧食減產。我國正不遺餘力地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眼下,借糧食議題,某些美國政客掄起惡意詆譭中國的大棒。就在中國剛剛為斯里蘭卡持續提供糧食援助之際,有美國官員近日無端指責,稱中國在東非數百萬人面臨飢餓之際囤積化肥和糧食,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這種甩鍋行為用心險惡,包藏禍心。
受地緣政治衝突、世界主要經濟體流動性增加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高位波動,一些高度依賴進口的低收入國家陷入糧食危機困境。有些發達國家不斷編造“中國囤糧”“中國農業自給自足威脅美國安全”“中國種植水稻釋放大量甲烷氣體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等謊言,讓中國為全球糧價上漲、全球糧食危機、全球氣候變暖背鍋,以實現打壓中國的戰略目標。
糧食價格本質上是由糧食供需關係決定的,但隨著糧食日趨金融化、能源化,糧食成為泛貨幣化的符號,成為能源的替代品,一些發達國家調整貨幣、能源政策,都會對全球糧食價格漲跌產生連帶影響。比如,美國是全球小麥、玉米、大豆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全球大宗糧食貿易的定價中心,美國透過推動糧食金融化、能源化操控全球糧食價格,可制約其他糧食進口國、收割全球財富。
從糧食金融化看,疫情發生以來,有些發達國家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糧食金融屬性表現得尤為突出:國際金融資本藉助極端天氣、俄烏衝突等話題不斷炒作哄抬糧價,推動全球糧食價格飆漲,在一些國家演化為糧食危機,最終可能釀成不堪收拾的惡果。現在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通脹居高不下,最近幾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達到8%以上,創出新高。
從糧食能源化看,在全球還有很多國家面臨糧食短缺問題時,有的發達國家並未採取措施減少糧食能源化。比如,近兩年美歐等國啟動生物能源專案,推動糧食大規模能源化,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每年因此消耗的糧食高達3億噸。這將對全球糧食供需產生實質性損害。
我國不僅沒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強刺激政策,反而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與國際糧價“過山車”式的劇烈波動相比,我國糧食市場執行平穩,糧食價格波動幅度遠低於國際市場。這主要是,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千方百計發展糧食生產,提高糧食自我保障能力。在去年糧食實現“十八連豐”的基礎上,今年夏糧增產1%以上,小麥產量好於往年,早稻豐收在即,秋糧播種面積穩中有增,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為糧價穩定物價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國家統計局資料看,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平均上漲1.7%,低於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
我國進口糧食主要是為彌補國內需求缺口,解決國內結構性短缺問題,並非囤積糧食。從我國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資料看,今年上半年我國糧食進口量較2021年同期減少5.4%;從進口結構看,除了大米、高粱進口量大幅增加外,小麥、玉米、大麥、大豆均不同程度下降。在確保自身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國也適當對外出口糧食,併為其他缺糧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不遺餘力地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